2011-03-19经济学 Economics

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产出和分配的学科。

就是这样一句话引领我开始接触经济学这样一门学科,并且将它作为我的本科专业学习至今。

然而,令我倍感遗憾的是,学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个经济学layman。我时常觉得,我能够看到经济学的宏伟殿堂就在我的面前,它的大门也是向我敞开的,我甚至能看到门中的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萨缪尔森,凯恩斯,弗里德曼等诸位gentlemen在微笑着向我招手,也时常能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他们向年轻人传授知识的声音,我也曾试图走进这扇门,这门上却似乎装着一个无形的屏障,任凭我怎么走都进不去。

后来,我渐渐失去了想要进去的决心,原因如下: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真正接触了经济学以后,我才发现,原来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先假定N多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推导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模型,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模型却几乎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这些前提条件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被满足,都是非常极端和理想化的假定,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常忍不住要怀疑学习这些模型,这种研究方法的意义。而且,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我甚至险些失去了学习其他知识的兴趣,并且质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二,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却发现现实中的自己离兴趣距离甚远。我所想的只是如何快点让和经济学相关的一切快点结束,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我就基本上保持着一种站在经济学门外不时向里面张望的习惯。

然而,这绝非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在过去的三年多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限于一种矛盾和挣扎中,感性的我想过要退出,转专业,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理性的我却告诉自己,多少人想进这样的一个专业却进不了,你自己曾经为此付出过努力,才进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是有前途和钱途的,而且你未来的生活也会稳定有保障,这时候退出,太可惜了,风险也太大了,不能就这样放弃,半途而废,而且这个专业也是当初你自己的选择,你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就学吧。

事实上,除了考试以外的时间,我都宁愿活在自己的理想中,想自己的,做自己的,人在教室,心却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唯有到了考试期间,我才被迫拉回现实,然后就是暗无天日的复习,由于平时的无视,这时候的日子,就像某位同学所言,每天都有一种想要拿把刀捅自己的冲动,也许有点夸张,但却也是复习期间我和许多同学的状态。

有人说,什么东西一旦成了专业就一定是痛苦的,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倒觉得未必,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过程中再多的痛苦自己在主观上都不会把它们看成是真正的痛苦,这只是一些小插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插曲,才使得这件事在完成了以后更值得回味也更有意义。但是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来说,遇到的困难,也许只是一点点小小的挫折,自己在主观上也会把这种困难放大,并且认为这是一种痛苦,而且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某种程度的怀疑。

我就在这样一种不断地挣扎和妥协中度过了我大部分的大学时光。有几次期末考试结束以后,突然空下来,我会不知所措,原本安排好的计划却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倒在床上,休息,什么都不要也不想做,往往要过很久很久才能真正恢复过来。同时,我会反思自己为什么平时没有好好学习,才使得考试期间备受折磨,却不知道要怎么劝自己在平时就好好学习,因为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听听有些时候有些课程的老师上课时的各种闲扯罢了。对于有些课程,我内心反倒有一种抵触和排斥的情绪,比如会计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并不是因为这些课有多么难,我学不会,而是我不想学,我不喜欢。

我知道,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谈兴趣,谈梦想都好像得偷偷摸摸,生怕别人听见了,说你幼稚,说梦想这玩意儿也太奢侈了吧,你看看你身边还有几个大人是在坚持自己的梦想的?孩子,乖,人还是要现实一点的,不要太理想化了,免得进入社会以后撞得头破血流。嗯,好的,我知道了。你说的我早就知道,我知道很多人干的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却也一样活得有模有样,有头有脸,你为什么不能也像他们一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呢?是啊,我应该和他们一样安之若素,我也可以假装我很安之若素,可我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就这样过一辈子。

思想,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不是徒然让人耻笑?思想,又值几个钱?还是赚大钱来得实惠,对不对?

(以上文字只是“我”所扮演的“我”的牢骚,与“我”本人无关,不小心又写得长了,浪费了看官您的宝贵时间了,真的是很不好意思,况且又是这样读起来让人不怎么愉悦的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1-03-19经济学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