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十一讲学习笔记

第011讲 |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这一讲继续延伸上一讲的话题,聊聊歧视。

薛老师在这一讲中引用了芝加哥大学的加里 · 贝克尔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的观点,「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首先谈谈歧视的起源,我觉得上一讲中对于歧视的起源说的很透彻,「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以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这一讲中薛老师指出歧视的两个最根本的起源是「偏好」与「信息不对称」。我觉得这个解释很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大多数的歧视不是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所歧视的东西不了解吗。

我出生在新疆,并且在那里生活到高中毕业。然后去了河北上大学,很多人对新疆都不太了解,都觉得很偏远,很荒凉。记得刚到大学的时候,当朋友知道我是新疆来的,半开玩笑的问我,新疆的孩子上学是骑马上学吗?住的还是帐篷吗?你们有电用吗?不知道在看这篇文章的学友对于新疆是什么样的认识,但我必须要告诉你们的事实是,新疆很大,景色很美,城市化进程也很迅速,乌鲁木齐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才会产生偏见,产生不了解。

薛老师想表达的道理是: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截至自己其实的习惯。

薛老师除了用自身的例子,还用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这个观点,例子是这样的:

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做出错误的歧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读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想笑,然后想了想自己有没有因为看不习惯什么而错过了什么。还真有,《奇葩说》这档节目刚播出的时候,在所有公众号一致叫好的情况下,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去看了看,但是因为我是个很直很直的直男癌(这是不对的,我的思想太封建),没看两期就放弃了。当我大学毕业工作了以后,在同事的影响下看了第四季的《奇葩说》,这时候我已经错过了三季了,我特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看下去,因为客观的去说,《奇葩说》里面很多辩题是很值得思考的,辩手的观点也常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为我固化的思维买单,还好代价不是很大。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如果你在一个很传统的十八线小城市,你的一些行为很容易受到莫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有可能对你造成伤害,比如说纹身,比如说穿奇装异服。但是如果你在一座超一线城市,你这样做了,可能路人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大城市的人天生素质高,懂得尊重人,而是因为大城市的竞争太激烈了,他们很忙,没有时间忙着去歧视。

最后一段话我觉得薛老师说的很精彩,比课堂小结要精彩: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发、兼并包容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政治观点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可能这就是年轻人愿意去大城市打拼的原因之一吧,不单单是好的前途,大的格局,宽广的视野。还有对少数派的包容,多元化的发展,让年轻人感觉到了被尊重的感受。想到了一句话,「对残疾人最好的尊重就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

课后思考我觉得以后我应该每一期都放出来,有思考才有收获嘛。这一期是:『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说明一下,有时候学友的留言或者评论我没有回复,不是因为我没看到。每一位学友的留言或评论我都仔细看了,都很棒,我没有回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学友的看法很棒,我已经词穷了,同时因为最近比较忙,就没有一一回复,希望大家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十一讲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