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经济学(一)

读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有感。


图片发自App



这个世界是相当主观的,用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至少四项普遍约束。

东西不够,不仅指资源稀缺,也指人类欲望无限。

互相依赖是指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又不得不与无数人互相协作才能改善生活。

需要协调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参照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和谐,而不是导向社会混乱。

生命有限是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乐意延迟消费。



为了缓解这些束缚,人类三百万年来,不断探索尝试,无用的尝试立即放弃,有效的方法便延续至今,形成了人类社会不同寻常的特点。

一,在大多数场合里,我们按照各式各样的人际安排的规则去争名逐利,而不是直接搏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会一直面临稀缺的问题。即使物质极大丰富,也会去争夺诸如奥运冠军,勇攀珠峰等人造荣誉。


图片发自App



既然物质是稀缺的,那为什么没有采取和其他动物一样的方式,通过搏斗来决定物品的所有者。这是因为人类还面临另外一项约束--互相依赖。我们需要协作分工,不能也不会为了某一样东西而致对方残废或者死亡。

所以各种形形色色的规则被制定出来,比如论资排辈,先来后到,以及各种行业准入制度。

二,二战后的英国与德国,一片狼藉,百业待兴。同样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援,因为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在30年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经济面貌。二战后的英国政府仍然实行价格管制,政府分配物资等战时经济策略,国有化大量企业,实行一系列政策,逐步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图片发自App



德国采纳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议,发行新币,放开价格管制等。虽然短期内面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怨声载道。这些政策却成为之后德国迅速崛起的坚实基础。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然成为英国病人。而在二战中被打废的德国经济,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存在。

采取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对需要协调这一人类基本约束。若干年后,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对比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现代人熟知的零首付,分期付款,房贷车贷等各种贷款名词,已成为现代社会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可以吃的苹果推迟到明天,就不仅有早晚之别,还有有无之别--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


图片发自App



因为生命有限,我们倾向于立即获得未来才能获得的资源。可以现货换取期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就是利息。

“9·11”将美国世贸大楼倾刻变为灰烬,那谁来承担相应的损失呢?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大楼的所有者。答案是全世界的人。

大楼被撞,已购买保险的所有者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第二年整个曼哈顿地区所有高楼的保费将上调。在大楼中各家公司的租金也不得不随之上升,最终成本的上升都会转移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身上。

因为生命有限,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人类应用保险制度来应对未来各种意外。



人类对这四项基本约束地解决方案,从经济学角度可以总结出四种理论:需求理论,制度理论,宏观理论和利息理论。

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点经济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