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选择”思考法

在现实世界中,每天我们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俗话说:“选择远远比努力更重要”,你的人生是否过的有意义、是否精彩,完全取决于你的一次次选择。

面对选择时,大部分人都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面对压迫的时候,要么反抗,要么忍受;听到一种观点,不是支持,就是反对。于是,我们总是一次次陷入两难境地,难以抉择,进退维谷。

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同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方式与思维模式,也就是“点状思维”,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个议题或决定套在一个二元框架上。

我们大多数人似乎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将事物一分为二、两极分化甚至敌我对立的冲动。于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立:逃避与反抗、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女人和男人、员工与管理层、农村与城市、卖家与买家、原告与被告、有信仰者与无信仰者……然后,战争、暴力、奴役、对抗、冲突等就产生了。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点状思维者”?这个世界真的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吗?面对选择时,只有A和B选项吗?

有本书叫《第三选择》,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时不要陷入二元对立的状态,你还有第三选择。

什么是第三种选择?是我们认为的第三个选项吗?

其实不是,吴伯凡老师这样理解“第三选择”:

“第三选择不是第三个选择,而是第三维度的选择,不是折中或者和稀泥,而是在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里找到第三维,在一个不可行、不可能的平面上增加一维。”

吴老师举了一个“黄山松”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是“第三选择”。

黄山松是一种世界上非常罕见的独特植物,它在没有土壤的地方生长出来。我们知道,黄山的特殊地质决定了黄山顶上不可能有任何土壤,而黄山松的种子掉到石缝里以后竟然能生长出来,而且长得还不小,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

黄山松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可能性的艺术”(第三选择)

1.它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将石头降解,而且是逐渐降解,因为分泌酸性物质要消耗能量,所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黄山松非常节制地分泌酸性物质,不至于让自己长得过快;

2.它的树干不仅是弯曲的,而且是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弯曲,能更好地缓解风对它的冲击力。

一颗种子掉到石缝里想生长出来是不可能的,但黄山松在这种不可能中找到了一种可能性的第三维度的解决方案,让它的生命异军突起、别有洞天。



还有就是*中国园林*也体现了“第三选择”的思维方式。

自春秋战国以来,对中国的文人来说,“隐于山林”和“入仕为官”一直都是彼此对立的。所以,很多中国文人都必须在“隐于山林”与“入仕为官”之间做出选择(要么“隐居”,要么“入仕”,比如,陶渊明就选择了隐居山林,并因此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直到唐代王维的出现。他做出了一个并不相同的选择——在城市附近建造园林。

这样,将园林之门推开走出去时,他就实现了进入仕途,也就是“入世”;当走回园林时,他就又开始享受园林与生活之美了,即“隐于山林”,也就是“出世”。因此,王维不需要再像陶渊明那样彻底地隐于山林,也不必再像大多数人那样永远地生活在世俗之中。

这就是王维对于“出世”和“入世”的解决之道,他并未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此进退自如、行于中道。后来,白居易也在洛阳城外建了自己的园林,实现了“进退自如”,还写下以下诗句:“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

自此,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人一直无法解决的“仕”与“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陈海贤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咨询者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第三选择”的智慧。

“曾有个人问我,自己拿到了一个工作的offer,也考上了研究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他说他想从事研究工作,但也担心放弃现在工作的offer,万一读完研以后找不到好工作,风险太大了。他对风险的觉知完全是根据两个选项的利弊来的。”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思考选择的方式就会不一样。这不是说我们就一定会选择读研,我们也可能选择先去工作。

但我们会这么考虑风险:我有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撑我将来想要做的事业?

如果没有,那我还是可以先接受这个offer来挣钱,但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我怕失去offer的风险,而是我的将来的事业需要钱的支持。

这时候,我们把风险当做了一个实现创造的条件,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通常我们会把风险看作选择哪条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会在自己要的事情,和可能的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但如果我们把创造自我当做目标,那就没有风险这回事了。

“第三选择”就是要我们当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得看待问题,你一定能感受到世界正变得更加宽广。

正如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所说的:如果你只会一种做事的方法,那你就和机器人无异;如果你只会两种做事的方法,你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想真正地拥有灵活性,你就必须至少掌握三种做事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选择”思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