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646小时,第1589日

阅读《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第5章

人们可与人或者言论‘保持距离’,却无法离开其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被检验和被改变的科学传统。

社会关系的安排要遵循这一原则:“任何有深远政治影响的规范的有效性,都有赖于在非强制性交往中达成共识。

在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下,青年文化和大学生抗议运动持续发酵、日趋激化。反抗运动之所以受到强烈关注,主要因为采用了从传播学角度看“吸引眼球”的表达形式。

在抗议运动频发的那些年,相比反权威和无政府主义左翼小团体——他们欲通过直接的挑衅行动,启动对社会中的压制性关系的认识过程——哈贝马斯对左翼社会主义流派抱有更多好感,他们致力于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福利国家转型。

哈贝马斯通过提出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建构了三个世界:作为实际事态存在的客观世界、人际关系得到合法调节的社会世界,以及行动主体自身可经历和感受的主观世界。表述相当形式化的三个世界概念,主要起到启发式的作用。而要说明相互理解的实际达成,则需要更多,即一个由交往行动者所依赖的日常生活信念和确定性所构成的共同的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末,社会研究所也面临代际更替。但当人们恳请哈贝马斯接替霍克海默,担任位于森肯伯格博物馆街上的社会研究所负责人时,他态度谨慎,未作明确表示。他担心事务性工作会耗费太多精力,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研究,尤其是写书。因为他相信,“借由书能改变论辩态势”;“必要时,可以在当天报纸上发表文章,潜移默化地使一些观点发生变化,当然没有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人们的观点,但为观点改变提供解释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年7月8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