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自我相处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没有做好如何和自己相处的功课,白天总是被可行性报告、会议女言材料、项目对接、政府领导交流等事项缠身,晚上一边继续这些工作,一边做brandpeng的家庭作业。期间用写作来让大脑转换一下频道。之所以想写写如何与世界相处,是因为在听得到时听到了萨古鲁(Sadhguru)的名字,有些人或者不知道这人是谁,但我肯定知道,因为她是我女神心目中的神人。说到如何与自我相处,我身边有两个人做得非常好,一个是我的台湾女王,一个就是我的女神zoey(虽然她说已经换了英文名)。

      萨古鲁是一位瑜伽大师,在美国有上百万的粉丝。他的著作和演讲,主要是为人们精神和心灵上的困惑提供一些答案。今天有很多人练瑜伽,但通常只是把瑜伽当作身体拉伸的练习和健身的方式,其实这只是对瑜伽浅层次的理解。瑜伽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体位动作调节身体状态,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呼吸的练习调整气息,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冥想调整心灵,用专业瑜伽的术语是达到所谓“梵我合一”的境界。2018年我给萧山瑜珈协会会长写过一篇专访,会长很是好奇我一个不练瑜珈的人是如何如此了解瑜珈精髓的,并且写出的文章是她二十多年来被全国各地报道的文章中被公认是最好的,而这里面有一半的功劳得益于我的女神zoey,她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瑜珈践行者。她的千年初级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随知我还没有完全领悟的时候,她已经转换了频道,在专业的道路上飞奔而去。

      萨古鲁的瑜伽课并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的健身课,而是也会讲述瑜伽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慈悲和包容。硅谷有很多商界领袖也参加萨古鲁的瑜伽学习,不只是为了身体锻炼,也是为了了解其中的思想,提高自身的境界。萨古鲁的TED演讲主题是“什么是我”,体现了很典型的印度式的思维和观念。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萨古鲁讲,很多人为什么会争夺利益,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是不相容的,和自己也没有关系。如果人能够做到包容,把其他人也包容进“我”这个概念里面,就不需要刻意地去“无私”,而是很自然地就会去爱他人,因为这就和爱自己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时候,人缺乏对他人的认可,即使他们感知到了对方,也不会把他们纳入到我的范畴中。比如某个丈夫或者妻子,他认可了配偶是自己的一部分,但也许并不认可对方的父母。于是就会用我这个概念的边界,把自己和配偶包容进来,但把对方的家庭排除出去。有时,家庭中的矛盾就与此有关。我们之前讲过,人首先是自己,但萨古鲁的思想就启发我们,我们对于自我边界的定义,是有可能改变和拓展的。

     萨古鲁所讲的自我和包容的概念,我的理解就是格局。格局有多大,自我就有多大。

     从哪里寻找“自我”的答案?

     当然,要让人接受这种认知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之所以成长为自己,都是由环境塑造出来的,自己决定不了什么。这当然是一种误解。人的成长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内在的认知也很重要。

     萨古鲁讲人的成长其实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这也得到了科研成果的支持。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种子在我们内心。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过一个好的生活。达成这个目标,与其向外找答案,不如向内(心)寻求答案。

     萨古鲁讲,每一个人内在的能力其实是很强大的,能够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禀赋,就像是身体能够消化食物一样。这让我想到瑜伽当中,有些瑜伽大师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他们会讲这些动作其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只是你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萨古鲁作为瑜伽大师,也很强调人的潜能,这似乎是练习瑜伽的高手共有的一种信念。

     既然我们强调个人的力量,强调向内寻找答案,很多外界条件其实就不需要那么在意。出身、学历、偶然的机会,其实都不能决定什么。你真正能把握的是自己内在的能力和潜力。

     而我们挖掘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潜力的过程,同时也在扩展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扩展“自我”的那个边界。佛教讲慈悲和大爱,如果一个人把外界的人与事包容进自我的概念里,周围的人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那么你很自然地会拥有慈悲心,懂得关爱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与自我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