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失眠、抑郁是否正在折腾你?看看森田正马如何解决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人人几乎都承担着不小的各种压力。焦虑、失眠、抑郁几乎成了许多人的常态。网上的各种偏方,心灵鸡汤,大家尝试了一堆,也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那么我们真的就没救了吗?今天在本文的开头,树洞精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小男孩,从小就极度敏感。七八岁时,有一次看到寺庙中的宗教壁画,就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十一二岁时,甚至还会尿床。后来他陆续被确诊出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大学期间,曾因父母有次忘记给他寄生活费,竟产生了父母不允许他继续念书的念头。这个想法一出现,他开始对生活不抱希望,想要轻生。

既然不想活了,他觉得继续服药控制病情也没意义,便私自停药,并通过玩命的学习,希望累死自己。而结果却是,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且那些困扰他的症状也不药而愈了。

此人正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医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后来,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开创了著名的森田疗法。对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森田疗法对于我们正常人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精神紧张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森田疗法最核心的八个字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那么这八个字该如何理解呢?

森田正马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本身并不可怕。这些念头的出现,对我们本身并不造成任何影响。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这些念头的排斥与对抗。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有人遇到心仪的对象,因为害怕失去对方,所以整天疑神疑鬼,给自己制造压力。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由于他疑神疑鬼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使自己状态不佳,对方反而更容易离开。

大家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案例中的局面是从哪一环开始失控的呢?

许多人或许会说是从害怕失去开始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每天都会产生数百条负面想法。但并不是每条想法都会被我们的意识所捕捉,很多想法往往都是一闪而过,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即使意识到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并不会太过在意。往往被打扰一下就忘记了,不存在意识的响应过程,也就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

而那些能影响我们的想法,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对想法本身,以及想法背后所代表的事物和结果,产生了恐惧、厌烦等负面情绪体验。

森田正马为了解释这一意识响应过程,提出了精神交互机制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愿意思考某一个想法,这种行为本身就在强化这一想法。

就比如,树洞精不愿意想,大家会不会喜欢这篇文章。既然不愿意想大家喜不喜欢,喜不喜欢这个词就在大脑里重复了一遍,更加深了这种焦虑,形成了一种恶性闭环。

这条理论与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比如有人不让你想白色的熊,估计许多人的脑海中不都会自觉地想到北极熊。

因此,森田正马认为,当负面想法和感受产生时,我们可以认可它的出现,没必要和它进行对抗。这就有点像正念练习中所说的,不带评判地觉察。

负面情绪和不良想法来就来吧,只要我们高冷一些,不搭理它,就不会受任何影响。这就是顺其自然。

说完顺其自然,我们再来看看为所当为。

先要解释的一点是为所当为,绝对不代表为所欲为。不能破罐子破摔,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心理学理论中,一切的念头和情绪就好像水面中的倒影。我们看得见,摸不着。你想把影子掰直或者揉捏,那是不可能的事。

但既然是倒影,那就一定有投射物。投射物也一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既然我们无法控制情绪,那就应该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将我们的生活一点一点打理好。当生活走向正轨,那就真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虽然这句话好像不是这么用的)。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和烦恼的关系就是相互折腾的关系。你越在意烦恼,越折腾烦恼。烦恼也就越折腾你。当你不去管它时,很多烦恼也就自行消退了。

树洞精曾经就被一个烦恼困扰了很久,越想解决这个烦恼,越把自己折腾得苦不堪言。后来在某一个机缘巧合下,树洞精忽然发现这个烦恼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虽然当时刚刚发现时,还不能完全放下。但是对这个烦恼的关注频率明显降低。时至今天,那个烦恼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由于树洞精对此已不再关注,现在每天都很乐呵。

当我们把负面想法和情绪阻拦在响应过程之前时,我们的悟性自然也会增加。虽说不一定能看透红尘,但至少不会傻乎乎地帮着烦恼折腾自己。没那么多牛角尖可钻。

在本文最后,树洞精想用唐代诗人罗隐的一句诗作为收尾: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失眠、抑郁是否正在折腾你?看看森田正马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