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k8s(二)

kubernetes

image-20200804235607181

​ Kubernetes 项目的架构,由 Master 和 Node 两种节点组成,而这两种角色分别对应着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其中,控制节点,即 Master 节点,由三个紧密协作的独立组件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负责 API 服务的 kube-apiserver、负责调度的 kube-scheduler,以及负责容器编排的 kube-controller-manager。整个集群的持久化数据,则由 kube-apiserver 处理后保存在 Etcd 中。而计算节点上最核心的部分,则是一个叫作 kubelet 的组件。

在 Kubernetes 项目中,kubelet 主要负责同容器运行时(比如 Docker 项目)打交道。而这个交互所依赖的,是一个称作 CRI(Container Runtime Interface)的远程调用接口,这个接口定义了容器运行时的各项核心操作,比如:启动一个容器需要的所有参数。

​ OCI :容器运行时规范。通过 OCI 这个容器运行时规范同底层的 Linux 操作系统进行交互,即:把 CRI 请求翻译成对 Linux 操作系统的调用(操作 Linux Namespace 和 Cgroups 等)。

kubelet 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则是调用网络插件和存储插件为容器配置网络和持久化存储。这两个插件与 kubelet 进行交互的接口,分别是 CNI(Container Networking Interface)和 CSI(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

Kubernetes 项目最主要的设计思想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以统一的方式来定义任务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为将来支持更多种类的关系留有余地。

比如,Kubernetes 项目对容器间的“访问”进行了分类,首先总结出了一类非常常见的“紧密交互”的关系,即:这些应用之间需要非常频繁的交互和访问;又或者,它们会直接通过本地文件进行信息交换。

在常规环境下,这些应用往往会被直接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通过 Localhost 通信,通过本地磁盘目录交换文件。而在 Kubernetes 项目中,这些容器则会被划分为一个“Pod”,Pod 里的容器共享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同一组数据卷,从而达到高效率交换信息的目的。

​ 而对于另外一种更为常见的需求,比如 Web 应用与数据库之间的访问关系,Kubernetes 项目则提供了一种叫作“Service”的服务。Web 应用又怎么找到数据库容器的 Pod 呢?Kubernetes 项目的做法是给 Pod 绑定一个 Service 服务,而 Service 服务声明的 IP 地址等信息是“终生不变”的。这个Service 服务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 Pod 的代理入口(Portal),从而代替 Pod 对外暴露一个固定的网络地址

首先遇到了容器间“紧密协作”关系的难题,于是就扩展到了 Pod;有了 Pod 之后,我们希望能一次启动多个应用的实例,这样就需要 Deployment 这个 Pod 的多实例管理器;而有了这样一组相同的 Pod 后,我们又需要通过一个固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以负载均衡的方式访问它,于是就有了 Service。

pod类别

  • Job:用来描述一次性运行的 Pod(比如,大数据任务)
  • DaemonSet:用来描述每个宿主机上必须且只能运行一个副本的守护进程服务
  • CronJob:用于描述定时任务

在 Kubernetes 项目中,我们所推崇的使用方法是:

  • 首先,通过一个“编排对象”,比如 Pod、Job、CronJob 等,来描述你试图管理的应用;
  • 然后,再为它定义一些“服务对象”,比如 Service、Secret、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自动水平扩展器)等。这些对象,会负责具体的平台级功能。

这种使用方法,就是所谓的“声明式 API”。这种 API 对应的“编排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 Kubernetes 项目中的 API 对象(API Object)。

Kubernetes 项目启动一个容器化任务

编写如下这样一个 YAML 文件

image-20200805000328139

在上面这个 YAML 文件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Deployment 对象,它的主体部分(spec.template 部分)是一个使用 Nginx 镜像的 Pod,而这个 Pod 的副本数是 2(replicas=2)。

然后执行:

$ kubectl create -f nginx-deployment.yaml

kubeadm

init 的工作流程

1、当你执行 kubeadm init 指令后,kubeadm 首先要做的,是一系列的检查工作,以确定这台机器可以用来部署 Kubernetes。这一步检查,我们称为“Preflight Checks”,它可以为你省掉很多后续的麻烦。

2、在通过了 Preflight Checks 之后,kubeadm 要为你做的,是生成 Kubernetes 对外提供服务所需的各种证书和对应的目录。

3、证书生成后,kubeadm 接下来会为其他组件生成访问 kube-apiserver 所需的配置文件

4、接下来,kubeadm 会为 Master 组件生成 Pod 配置文件

5、kubeadm 还会再生成一个 Etcd 的 Pod YAML 文件,用来通过同样的 Static Pod 的方式启动 Etcd

6、然后,kubeadm 就会为集群生成一个 bootstrap token

7、在 token 生成之后,kubeadm 会将 ca.crt 等 Master 节点的重要信息,通过 ConfigMap 的方式保存在 Etcd 当中,供后续部署 Node 节点使用

8、kubeadm init 的最后一步,就是安装默认插件

kubeadm join 的工作流程

这个流程其实非常简单,kubeadm init 生成 bootstrap token 之后,你就可以在任意一台安装了 kubelet 和 kubeadm 的机器上执行 kubeadm join 了。

可是,为什么执行 kubeadm join 需要这样一个 token 呢?

因为,任何一台机器想要成为 Kubernetes 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就必须在集群的 kube-apiserver 上注册。可是,要想跟 apiserver 打交道,这台机器就必须要获取到相应的证书文件(CA 文件)。可是,为了能够一键安装,我们就不能让用户去 Master 节点上手动拷贝这些文件。

所以,kubeadm 至少需要发起一次“不安全模式”的访问到 kube-apiserver,从而拿到保存在 ConfigMap 中的 cluster-info(它保存了 APIServer 的授权信息)。而 bootstrap token,扮演的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安全验证的角色。

只要有了 cluster-info 里的 kube-apiserver 的地址、端口、证书,kubelet 就可以以“安全模式”连接到 apiserver 上,这样一个新的节点就部署完成了。

Pod

​ 应用,往往都存在着类似于“进程和进程组”的关系,使得它们必须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

关于 Pod 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它只是一个逻辑概念。Kubernetes 真正处理的,还是宿主机操作系统上 Linux 容器的 Namespace 和 Cgroups,而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 Pod 的边界或者隔离环境。Pod,其实是一组共享了某些资源的容器。具体的说:Pod 里的所有容器,共享的是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并且可以声明共享同一个 Volume。

​ 在 Kubernetes 项目里,Pod 的实现需要使用一个中间容器,这个容器叫作 Infra 容器。在这个 Pod 中,Infra 容器永远都是第一个被创建的容器,而其他用户定义的容器,则通过 Join Network Namespace 的方式,与 Infra 容器关联在一起。

image-20200810210758519
  • 它们可以直接使用 localhost 进行通信;
  • 它们看到的网络设备跟 Infra 容器看到的完全一样;
  • 一个 Pod 只有一个 IP 地址,也就是这个 Pod 的 Network Namespace 对应的 IP 地址;
  • 当然,其他的所有网络资源,都是一个 Pod 一份,并且被该 Pod 中的所有容器共享;
  • Pod 的生命周期只跟 Infra 容器一致,而与容器 A 和 B 无关。

​ 有了 Pod 之后,我们可以把 WAR 包和 Tomcat 分别做成镜像,然后把它们作为一个 Pod 里的两个容器“组合”在一起。

第二个例子,则是容器的日志收集。

比如,我现在有一个应用,需要不断地把日志文件输出到容器的 /var/log 目录中。

这时,我就可以把一个 Pod 里的 Volume 挂载到应用容器的 /var/log 目录上。

然后,我在这个 Pod 里同时运行一个 sidecar 容器,它也声明挂载同一个 Volume 到自己的 /var/log 目录上。

这样,接下来 sidecar 容器就只需要做一件事儿,那就是不断地从自己的 /var/log 目录里读取日志文件,转发到 MongoDB 或者 Elasticsearch 中存储起来。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日志收集工作就完成了。

​ 当你需要把一个运行在虚拟机里的应用迁移到 Docker 容器中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到底有哪些进程(组件)运行在这个虚拟机里。然后,你就可以把整个虚拟机想象成为一个 Pod,把这些进程分别做成容器镜像,把有顺序关系的容器,定义为 Init Container。这才是更加合理的、松耦合的容器编排诀窍,也是从传统应用架构,到“微服务架构”最自然的过渡方式。

凡是调度、网络、存储,以及安全相关的属性,基本上是 Pod 级别的。比如,配置这个“机器”的网卡(即:Pod 的网络定义),配置这个“机器”的磁盘(即:Pod 的存储定义),配置这个“机器”的防火墙(即:Pod 的安全定义)。更不用说,这台“机器”运行在哪个服务器之上(即:Pod 的调度)。

凡是 Pod 中的容器要共享宿主机的 Namespace,也一定是 Pod 级别的定义

postStart 指的是,在容器启动后,立刻执行一个指定的操作。需要明确的是,postStart 定义的操作,虽然是在 Docker 容器 ENTRYPOINT 执行之后,但它并不严格保证顺序。也就是说,在 postStart 启动时,ENTRYPOINT 有可能还没有结束。

当然,如果 postStart 执行超时或者错误,Kubernetes 会在该 Pod 的 Events 中报出该容器启动失败的错误信息,导致 Pod 也处于失败的状态。

而类似地,preStop 发生的时机,则是容器被杀死之前(比如,收到了 SIGKILL 信号)。而需要明确的是,preStop 操作的执行,是同步的。所以,它会阻塞当前的容器杀死流程,直到这个 Hook 定义操作完成之后,才允许容器被杀死,这跟 postStart 不一样。

Pod 生命周期的变化

  1. Pending。这个状态意味着,Pod 的 YAML 文件已经提交给了 Kubernetes,API 对象已经被创建并保存在 Etcd 当中。但是,这个 Pod 里有些容器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被顺利创建。比如,调度不成功。
  2. Running。这个状态下,Pod 已经调度成功,跟一个具体的节点绑定。它包含的容器都已经创建成功,并且至少有一个正在运行中。
  3. Succeeded。这个状态意味着,Pod 里的所有容器都正常运行完毕,并且已经退出了。这种情况在运行一次性任务时最为常见。
  4. Failed。这个状态下,Pod 里至少有一个容器以不正常的状态(非 0 的返回码)退出。这个状态的出现,意味着你得想办法 Debug 这个容器的应用,比如查看 Pod 的 Events 和日志。
  5. Unknown。这是一个异常状态,意味着 Pod 的状态不能持续地被 kubelet 汇报给 kube-apiserver,这很有可能是主从节点(Master 和 Kubelet)间的通信出现了问题。

​ 在 Kubernetes 中,有几种特殊的 Volume,它们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存放容器里的数据,也不是用来进行容器和宿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这些特殊 Volume 的作用,是为容器提供预先定义好的数据。所以,从容器的角度来看,这些 Volume 里的信息就是仿佛是被 Kubernetes“投射”(Project)进入容器当中的。这正是 Projected Volume 的含义。

Kubernetes 支持的 Projected Volume 一共有四种:

  1. Secret;
  2. ConfigMap;
  3. Downward API;
  4. ServiceAccountToken。

​ Secret。它的作用,是帮你把 Pod 想要访问的加密数据,存放到 Etcd 中。然后,你就可以通过在 Pod 的容器里挂载 Volume 的方式,访问到这些 Secret 里保存的信息了。像这样通过挂载方式进入到容器里的 Secret,一旦其对应的 Etcd 里的数据被更新,这些 Volume 里的文件内容,同样也会被更新。其实,这是 kubelet 组件在定时维护这些 Volume。

与 Secret 类似的是 ConfigMap,它与 Secret 的区别在于,ConfigMap 保存的是不需要加密的、应用所需的配置信息。而 ConfigMap 的用法几乎与 Secret 完全相同:你可以使用 kubectl create configmap 从文件或者目录创建 ConfigMap,也可以直接编写 ConfigMap 对象的 YAML 文件。

接下来是 Downward API,它的作用是:让 Pod 里的容器能够直接获取到这个 Pod API 对象本身的信息。

Service Account

​ Kubernetes 集群上的应用,都必须使用这个 ServiceAccountToken 里保存的授权信息,也就是 Token,才可以合法地访问 API Server。

​ 如果你查看一下任意一个运行在 Kubernetes 集群里的 Pod,就会发现,每一个 Pod,都已经自动声明一个类型是 Secret、名为 default-token-xxxx 的 Volume,然后 自动挂载在每个容器的一个固定目录上。

这个 Secret 类型的 Volume,正是默认 Service Account 对应的 ServiceAccountToken。所以说,Kubernetes 其实在每个 Pod 创建的时候,自动在它的 spec.volumes 部分添加上了默认 ServiceAccountToken 的定义,然后自动给每个容器加上了对应的 volumeMounts 字段。这个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

这种把 Kubernetes 客户端以容器的方式运行在集群里,然后使用 default Service Account 自动授权的方式,被称作“InClusterConfig”,也是我最推荐的进行 Kubernetes API 编程的授权方式。

容器健康检查和恢复机制

​ 在 Kubernetes 中,你可以为 Pod 里的容器定义一个健康检查“探针”(Probe)。这样,kubelet 就会根据这个 Probe 的返回值决定这个容器的状态,而不是直接以容器进行是否运行(来自 Docker 返回的信息)作为依据。这种机制,是生产环境中保证应用健康存活的重要手段。

Pod 恢复机制,也叫 restartPolicy。它是 Pod 的 Spec 部分的一个标准字段(pod.spec.restartPolicy),默认值是 Always,即:任何时候这个容器发生了异常,它一定会被重新创建。

  1. 只要 Pod 的 restartPolicy 指定的策略允许重启异常的容器(比如:Always),那么这个 Pod 就会保持 Running 状态,并进行容器重启。否则,Pod 就会进入 Failed 状态 。
  2. 对于包含多个容器的 Pod,只有它里面所有的容器都进入异常状态后,Pod 才会进入 Failed 状态。在此之前,Pod 都是 Running 状态。此时,Pod 的 READY 字段会显示正常容器的个数,比如:

你可能感兴趣的:(Docker&k8s(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