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题

                    -------一个奇葩名字引发的血案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是在中国古代,起名字随运的大有人在。比如身份、地位、家庭出生的小孩,狗胜、石头、铜锁的人大有人在。碰见什么叫什么,想起什么叫什么。可是中国古代的贵族也有人很任性,比如晋成公叫黑臀,周定公的曾孙叫黑肩,楚共王有个儿子叫黑肱。翻译成现代汉语,他们的名字就是黑屁股、黑肩膀、黑胳膊。很奇葩吧。不过还有一个人的名字更奇葩,这个名字就是寤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难产。是谁呢?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庄公------姬寤生。这还引发了一段惊天血案。后来京剧还有一出《掘地见母》的戏。

        这一部分是选自《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春秋》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注释他的书有三本:《春秋三转》。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对联的故事。

        清代有一个小对联:《礼记》一书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指的是《左氏春秋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为什么这个书名叫《春秋》呢?一般有这几种说法。第一种就是说鲁国的史官,把当时这个重要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那么一年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单地概括起来,这部编年史就叫作《春秋》;第二种说法,中国古代的先民非常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所以这个"春秋"就延伸出来很多的含义,比如说可以表示一年,可以表示四季,又可以表示光阴,还可以表示年龄等等;第三种说法,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季节,那么"春秋"在古代也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所以"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历史。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点偏颇。于省吾先生,他有一篇论文《岁、时起源初考》。于省吾先生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从世界范围看,很多民族最开始其实都没有年月的概念。记载时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想把时间表达出来,很小的也不好表达,很长的也不好表达,不长不短的倒是很好表达。

        比如说"昼夜"。就是太阳升起了,这是白天;晚上太阳落下了,月亮出来了,这是夜晚。所以我们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旦夕"这两个词。再长一点的春季、秋季、一年,这就不好表示了。

        所以于省吾先生举了几个例子。他黍米熟为一年,月圆为一月。

        我东北的赫哲人说大马哈鱼洄游一次,叫一年。你问他多少岁,他不说,他说他吃了多少次大马哈鱼。

        《西游记》中也有个片段,很形象的表达了先民没有年月的概念。师傅:你到洞中多少时日了?悟空:弟子不知年月,只记得山桃熟了七次,被我饱饱吃了七回了。师傅:嗯,七年了…

        那么"春秋"是怎么回事呢?是有"艹、日、屯"这三个部件构成的。太阳、草表示小草,屯表示冲破地面的阻力生长出来。所以春在甲骨文里面的造字很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太阳暖和,小草从地下萌芽向上生长的这个季节,所以我们北方少数民族,有时候把这个季节叫做草青季。到了秋天,草开始变黄,就叫草黄季。

        "秋"字上面是一个小虫子,下面是火,那么这个火,有人认为是烧火。

        有人认为是天上的星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28宿里面星宿的第二颗,星就是大火星。大火星,他一般在什么时候在南方的天空呢?这在六七月份。《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在夏天结束了,到秋天的时候,大火星开始往西方偏移。这是秋天,所以春天秋天这两个季节,也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所以最开始一年就是分成春秋两季,没有冬夏季节。所以《春秋》这部书,它的得名可能就是来源于此,春秋就是一年,那就是一年里发生的大事的记载。这样的史书,鲁国称为《春秋》。别的国家也有的称为《春秋》。当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春秋》指的就是鲁国的《春秋》,因为孔子删订《春秋》,删订是经过孔子的整理,这个传下来的,我们看到的就是鲁国的《春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它是经过左丘明注释的文字《郑伯克段于鄢》。在春秋里面只有几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就这几个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整篇文字《古文观止》里面的一大段文字,都是左丘明给《郑伯克段于鄢》加的注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表示追溯往事的一个词。一般表示很早的时候,以前的意思。郑武公,他是郑国的国君。是不是说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就叫郑武公呢?不是的,是他死了之后,人们称他为郑武公。武,是他的谥号。就是死了之后给他一生的一个评价。所以古人有美谥,有恶谥。武,是肯定了他的一生,指在开疆拓土方面有武功。所以谥号为武。公是诸侯的通称,其实按照郑国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它不是公这个爵位,他是伯。所以我们《春秋》里面说,郑伯克段于鄢,而不说郑公克段于鄢。他从申这个地方娶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左传》说,曰武姜。是不是说这个女子姓武名姜呢?不是的,这个女子姓姜,但是为什么前面加个武?因为她老公的谥号是武,所以叫做武姜。这也是史书这样称的。活着的时候不可能这样叫。

        我们现在香港台湾还有一种冠名法。就是说这个女子她嫁给丈夫之后,他要把自己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姓的前面。比如说,像我们台湾的连方瑜是连战先生的妻子,就是把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姓的前面。

        那么这个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庄公,一个是公叔段。庄公的庄也是一个谥号。公叔段他的名字叫做段。他排行老二,他是庄公的弟弟。所以段前面加个叔。因为我们知道古人的排行,老大叫做伯或者叫做孟,老二叫做仲,老三叫做叔。老四叫做季,当然这个叔他也不一定是老三。因为如果只有弟兄两个的话,这个老二也可以叫做叔。季也不一定是老四,如果只有弟兄三个,最小的也可以叫做季。那么为什么前面还放一个公呢?因为这个段他后来跑到了公,就把公作为氏。所以人称公输段。弟兄,两个怎么出生的呢?《左传》这样记载。

        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生,古人的解释。晋代的杜预认为,睡醒了,瞧庄公出生了。所以姜氏一看,身边多了个小孩儿把自己吓坏了。

        唐代孔颖达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睡醒了,发现旁边有一个小孩。

      《史记》认为,庄公出生的时候有点困难。

        到了清代《古文观止》说,寤有殊也。苏苏醒。就是出生的时候特别困难,将是晕倒了,昏死过去了,又苏醒了。

        明代的焦竑对这件事认识的比较清醒,他说寤当作恶,音同而字恶,妇人产孩子头先出来的是顺产,脚先出来的是逆产。逆产的话,在古代是比较麻烦的。极有可能出大危险。因为我们民间一直有句话叫做什么呢?人生人吓死人。古代医术不发达一旦碰见难产,那就比较麻烦。

        我们从古字形也可以看到顺产和难产,分别是什么情况?比如说"毓"字,她是一个女这边有一个头朝下的小孩。旁边加上几点表示出生时候的羊水。

        还有一个字是弃,它的下面是两只手,两只手捧着一个簸箕,簸箕上面有个圆圆小头的孩子。孩子头旁边还有几个小点点,表示出生时候的羊水。这个就是难产的小孩被直接给扔掉了,所以叫做弃。

        在周代商代,他的始祖就是弃。在金文里面正着写的这个天字,人头在上面,这是天。还有一个字,和他正好相反,人头朝下,这是逆字。逆子、难产都是这样的意思。

        那么庄公他是个寤生就是难产,把姜氏给吓了一跳。惊,是个使动用法,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故名曰寤生。所以就把它叫作寤生。也就是说叫做难产,这个名字也太奇葩了。

        遂恶之,于是就讨厌他,爱公叔段,欲立之。比较喜欢他的弟弟公叔段,想要把他的弟弟立为太子。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古人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他想立这个老二为太子,这是违背古代的继承制度的。那么这个继承制度。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武公还是很聪明的,虽然姜氏屡次向他请求。但他是他都不答应。不过,武公死后这个姜氏还是没有罢休。后来又想尽办法,帮助段获得权力,以至于后来兄弟骨肉相残,酿成了一段惊天血案。而这一切,从庄公得名寤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导火索,其实春秋时候的战争,很可能一件小事就引发了。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比如说,玩水也可能引起战争。像齐国玩水引起的夫妻争吵,又引起妻子改嫁,但这个改嫁又没有丈夫同意。又引发了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