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飞宇《青衣》读书笔记


读毕飞宇老师的《青衣》,准确的说不费时,也不必费多大力气,这是读短篇小说最大的好处之二。

短小精悍,适合读者一眼盖过。留下的什么,或许是豆瓣的网评的点赞高低而错落有致的金句排比。

但留给自己的,确实是任何媒介和他人所无法代替的东西。

毕飞宇老师的短篇小说《青衣》第一好,就好在了,对女性充分的挖掘。很多人都说苏童写的女性带有邪气,而毕飞宇写的女性就是女性本身。

在小说《青衣》里,主要描写了一个扮演青衣的女性,在她上面还有一个青衣,而在她下面还有她的学生,后来的青衣。但总归,作者把主人公留给了承上启下的青衣。描写她为了青衣而极度进取,极度憎恨,极度努力,极度幻想,极度释怀等画面感的释放。

这样的逻辑本身就符合人成长的特别和人性的特点。毕飞宇用青衣这个特定的称谓,来刻画主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很有才华的戏剧演员。

俗话说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这是多少个从事艺术工作者,毕生的追求。进取,就是代表新生力量的逐渐成角,而憎恨,有憎恨老师的种种虐及,也有对学生爱之憎恨。努力则代表为了继续成为青衣而奋不顾身的减肥,流产等。而幻想,释怀则告诉自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毕飞宇老师用一句话概括了小说的精髓:“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与上文,我想,是高度对账的。

第二个好,好就好在了,读者看着不累,很顺利的读完。好作品的标准,有一个标准是读者给的。主人公从事戏剧工作二十多年的冷暖人生里,原汁原味的讲冲突,讲婚姻,讲性,讲主人公面对的生活穷尽时,自己的歇斯底里,也讲主人公不断人格的升华。

我总在想,是毕飞宇老师的想象力强大,还是生活的底蕴深厚。总之小说里的故事,看似虚构,但虚构中好像又有些一些什么东西在牵引着作家和读者,我把它叫做诱惑。或者可以叫做高逼格吧。

人生的道路,用柳青的话说:“关键是年轻时的几次选择”。这个话,我看有问题,应该换成:“人生的道路,处处都是套路,有本事的走,没本事的也再走,走来走去,最该了解的默许是自己”。

小说里主人公,那些心碎的描写,失意的描写,困顿的描写,顿悟的描写,不服输的描写。其实磁场外,是为了给别人看。看,我还是那个最好青衣,这种虚荣是与生俱生来的,不怪女主角。别人看,别人的评价,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模样。

小说家与其是在写一个青衣的荣辱生涯,倒不如在告诉大家,人活的累,是常态,因为人不甘于别人。

这三好,就是反应社会变迁,反应时代发展。每一部文学作品,往底里说,还不是想反映社会的种种现象。比如显而易见的金钱观,显而易见的名利观,显而易见的男女露水之事。这种种现象的本源来自对小说主人公的一直毫无保留的描写,用她来告诉读者人生某种选择。

从准备取代青衣,到成为青衣,到损人不利己的迫害老青衣,再到一心培养新配角,但内心还一想做青衣这么个过程。

曲曲回回,来来去去,人的那点事,都交代清楚了,写到位了,写全活了。大概这就是短篇小说《青衣》的观后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毕飞宇《青衣》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