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记3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七会写作营

和青青小伙伴运营心理学读书会,运营期间的难度和无力感,都是事先不可预知的。

想着怎样做好服务工作,能更好提升读书会会员参与度与新鲜感,我俩提前分组进行一对一沟通,看看大家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建设性意见。经调查发现,大家的想法与我发起沟通的想法相差有点远。

伙伴们有的因个人原因,书没时间参与阅读讨论。有的说想重新定位,不能因自己爱好,分散对家庭的关注度。有的说内容挺好,不用变。有的说时间能不能减少啊,一周三次太频了。有的说是否能准确定位,是专业性,还是休闲性读书呀。有的还说感觉知识含量没有想象中的高,自己收获不大……

首先,真地感谢伙伴们的回复。其实,想说的是,既然大家都是花钱入会的,虽然钱不多,但是真的不想让大家在这个心理学读书会上颗粒无收。因为从消费者角度共情来看(虽然,我也是花钱进来的,现在做纯属“公益”),我想让大家觉得这钱花的值!就是因为是“内部人”自己做的办公益性质的读书会,我也就想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毕竟初衷是给“家里人”办的,方便大家共同学习成长的这个平台。

可能就像抛物线一样,刚加入时大家都众志成城,感觉有用不完的劲。大家一路说笑打气,爬上了“波峰”。等到“下山”时,发现没劲了,没意思了,即使下山路的风景不同于上山的,但是随着体能的消耗,学习的初心淡化了,兴趣也就降低了,风景也许也觉得千篇一律了。云,山,树,感觉无非就是这些。其实,同样的景色,在有兴趣人的眼中依然美不胜收,乐在其中,云的变化,山与树的组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玄妙,不禁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伟大!

我想读书也如此,以我自己的感悟来说,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因为自己不知道,只是按部就班读书,整理,分享,讨论。一本本地继续。感受到自己有进步是在上周五,当时我看大家情绪不高,想着以心理学角度来讨论一部经典影片是不是好些。

我推荐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当天,我匆匆看完该影片,感触颇深。本没觉得怎样,讨论时,感觉还是得益于加入读书会这阶段阅读的心理学书籍的。发觉看问题眼光变得有点犀利了,也能看到问题实质了(自我感觉),思考会更加全面(都是自我感觉)。讨论时,大家交流也有相同感觉。我想这就是进步,比之前的我进步好多。

所以,伙伴们,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就觉得是值的。其实好多收获,都是在于你的坚持,你的不断输入和输出,不断地把看到的知识内化。等到有一天,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不要把期望放在他人身上,别人给的“鱼”,也是你当时吃完了也就完了,没有滋味。要主动去学打鱼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方法有了,还要积极去践行。之前听葛叔说过一个例子,一个写作训练营的朋友,花了高价进来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就是不动笔输出,以致于在别人能洋洋洒洒写了好多文章后,这人觉得钱白花了。

看到没,光说不练嘴把式。这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所以学东西还得扎扎实实,不要怕方法笨,因为往往笨方法最有效。像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一样,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从未战败过。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别着急,慢慢来。只要你参与进来,肯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等着你。只是别心急,参与进来先。

2021年,愿我们一起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情日记3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七会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