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加与减》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习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习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加、减的四种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上《加与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