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董卓还厉害,足以颠覆汉室,却为何忠君到底?

东汉末年,要说能够颠覆汉室的人,董卓绝对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皇甫嵩绝对有能力做到,那时候就连曹操都在皇甫嵩手下做事儿。汉灵帝时,黄巾军席卷全国,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率军讨伐黄巾军。

皇甫嵩用兵讲究韬略,善于使用奇兵。经过几场战役,皇甫嵩斩杀敌方10万余人,他也因战功被封为槐里侯,并领冀州牧。他还奏请灵帝,免除了冀州百姓一年的赋税,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此刻,皇甫嵩的权力、地位和声望达到了巅峰。

而朝廷内忧外患,阎忠劝皇甫嵩趁机自立,与朝廷分庭抗礼,可皇甫嵩没有听他的。结果,他先是被宦官诬陷,而后又因董卓成事,差点把他杀掉,幸亏皇甫嵩的儿子苦苦求情才免于一死。纵观皇甫嵩的一生,虽然朝廷千疮百孔,已经无力管理天下,皇甫嵩又手握重兵,但是他却没有做董卓那样的权臣。这是为什么?这和他的家族有直接关系。

01源自鲁国,儒学基因

皇甫嵩出生在安定郡,家族是安定郡第一望族,也是关陇士族的代表。但皇甫家不同于其他关陇人士强调尚武精神。他们家从骨子里带着儒家的思想,因为皇甫家族是从鲁国迁过来的,而鲁国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皇甫的姓氏最早是出自鲁国子姓,后来迁到茂陵地区。

皇甫家族大概是在汉武帝时期由鲁国地界迁入茂陵。因为建造陵寝、祭祀都需要人,武帝鼓励移民。于是,关东的一些豪族、有功的人、有权有势的人都迁往此地。所以,皇甫家族能迁到茂陵,说明经济实力不一般。

皇甫家族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家族以传授《诗》、《书》为主要内容。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家族里出了皇甫嵩这样忠君报国的人才很自然。

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更是文武双全的儒将,皇甫规采用仁政治军的思想闻名于世。汉末乱世,地方豪强纷纷而起,武功压倒一切,统治阶层矛盾频频。皇甫规虽然出身关陇军功名门,但是他骨子里是士人的思想,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所以,皇甫规在士人眼里地位很高,与太学生的关系很不错。家族思想的传承,直接影响着皇甫嵩的行为。

02忠君报国,时代楷模

皇甫嵩是皇甫规的侄子,受家族的影响,皇甫嵩也喜欢读《诗》、《书》,文化成就比较高。他的军事才能也很出众,两次力挽狂澜,帮助东汉扫清叛乱。

第一次是剿灭黄巾军,威震天下。但是,他却被人诬陷免去了官职。

第二次是平定凉州之乱。凉州叛军进攻陈仓,灵帝又想起了皇甫嵩,重新启用他前去征讨。

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立下不世之功,但一点不居功自傲,始终忠于东汉朝廷,这和他的经世思想有关,是临危忠君的典范。

当时东汉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皇甫嵩又手握重兵,他由一个在外征战的将军逐渐演变为一个军阀,可他并没有膨胀,仍然忠于朝廷。就在皇甫嵩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凉州名士阎忠劝他趁机另起炉灶,不然回去也没有好结果,结果皇甫嵩不为所动,体现他对朝廷的忠。

灵帝病重后,让董卓把军队交给黄埔嵩管,董卓自然不听命。皇甫嵩的侄儿认为董卓抗命,意图不轨,就劝说皇甫嵩前去讨伐。皇甫嵩表示,董卓虽然有罪,但是我去讨伐他不合规矩。还是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让朝廷去决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董卓已经不听朝廷的命令了,而皇甫嵩却还在遵守君臣礼法,不会做逾越权力之外的事儿。

到了宋代,按照惯例要为古代名将设立庙宇,72位名将中就包括皇甫嵩。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皇甫嵩的光芒俨然被他的下属董卓、曹操等人盖过。虽然他没有成为乱世之星,但是,他却坚守自己的底线,为国为民,没有私欲,可以称得上古代道德楷模了。他这个楷模怎么可能有颠覆汉室的企图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比董卓还厉害,足以颠覆汉室,却为何忠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