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心疼父母

连日来为公司下个月的活动准备培训课程,一整天都在不同的会议室参加着不同的会,以至于搭同事的车回家的路上“昏睡”过去。当看到自家窗户闪烁的灯光时,心里在想:家里有饭吗?儿子吃饭了吗?

一进门就看见茶几上那盘嫩绿的芦笋,那是我最爱吃的菜。原来儿子已经吃过了,菜是他炒的,一盘芦笋一半是蒜蓉芦笋,另一半是耗油芦笋,还用西红柿切了个花做点缀煞是好看。炒芦笋配米饭,除了缺少点蛋白质还是很健康的。

什么是幸福?我以为这就是了。

我想,很多父母都希望能有这样一天,感受懂事的孩子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幸福。但往往还是能听到有父母在抱怨,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心痛、理解大人。

下面几个故事能代表我的观点:

⊙不要以孩子为核心:

这个观点曾引起儿子的四姨奶奶强烈的质疑。尽管我强调说至少不要在表面上让孩子感觉他是家里的核心,“怎么可以不以孩子为核心?怎么可能不以孩子为核心?怎么能做到不以孩子为核心?”呵呵,一连串的问题反响可强烈了。

我给四姨奶奶讲了几年前的一个故事。一次,陪公公拜访他的老战友,大家一起去了饭店吃饭。席间服务员先上了一盘菜,是公公老战友的儿媳抓专门为自己的儿子点的,说这是孩子最爱吃的菜。这盘菜自从上了桌,就没有放到大转盘上,而是直接放到孩子面前,不管客人吃没吃,孩子自顾自地吃起来。其实小孩子这样,我们都可以理解,毕竟一家只有一个孩儿,这样的宠爱是太常见的,开开玩笑就过了。

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就糟糕了。由于孩子坐在上菜的菜道旁边,任何新上的菜还没等转到主宾面前,就先被这个孩子拦截,转盘就此转不动了。只见他把爱吃的菜扒拉个够以后,才允许转盘继续前进。看着这个都上五年级的“小伙子”,我一时无语了。

实际上孩子在公众场合的不当行为,孩子自己不觉知也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他的一种习惯。因为全家人太以孩子为核心了,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在任何环境中他是核心,他很难顾及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他也很不适应不被别人关注,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可能会更容易感到失落和愤怒。

我曾经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一只鸡有两条腿,饭桌上有老有小,鸡腿会给谁吃?

十有八九的父母告诉我要给孩子,百分之百的爷爷奶奶告诉我要给孙子。在我家里不是这样。我会告诉爷爷奶奶“孩子以后有的是吃的时间,您们一定要吃。”当爷爷奶奶不舍得吃的时候,我会拿过来吃,当然我注意到孩子渴望的眼神,会在至少大咬一口后递给他,同时对他说“爷爷奶奶是长辈我们要照顾他们,所以鸡腿要给爷爷奶奶吃。爸爸妈妈工作辛苦要给我们吃,爷爷奶奶让给我们吃,我们要谢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给你吃,你也要谢谢爸爸妈妈。”

这样养成的习惯是孩子每次都会把鸡腿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不吃再给爸爸妈妈,其实他知道最后他还是有机会吃到的,但这个过程绝不可少。这样的结果是,儿子很少有太多的任性,他会认为这很正常,在进入他的小社会幼儿园时,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因为在幼儿园里不可能哪个孩子是唯一的核心。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林可,2岁。手里拿着一块他本来不爱吃,正捏在手里玩的饼干,妈妈说:“宝宝,给奶奶吃一块吧。”林可立刻抽回小手,高高举着,撅着小嘴表示不同意。“你又不吃,奶奶天天照顾你,给奶奶吃一块。”看妈妈要强制性的把饼干递给奶奶,林可开始发脾气,甚至哇哇大哭起来。

“宝宝不哭,奶奶没吃你的饼干,你看,还在这里。” 舍不得孩子哭的奶奶,赶紧把饼干还给林可。 其实,即使林可真的把饼干给了奶奶,奶奶会不会真吃了呢?百分百奶奶们会说“宝宝,你真乖,奶奶不吃,宝宝吃。”

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强制孩子分享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及个性发展,但当孩子到一定年龄,我们需要引导他体会在自我之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关爱他人、乐于分享的意识。当小孩子本来经过了内心“斗争”已开始去分享的时候,不恰当的反应就抵消了孩子的努力。

有人觉得好笑,孩子能懂这些吗?事实证明,孩子能够体会父母的感觉,只是需要我们让他知道。越早让孩子理解这一点越有好处。

记得儿子5岁时,一次我从医院下班回来,感觉头痛难忍,吃过饭就一个人摸黑躺在床上,其他家人都在客厅里看电视。一会儿,一个小人爬上床,一双小手推着我“妈妈,你怎么了?”“妈妈头痛。”“妈妈,我给你拿药。”“妈妈,我不看电视了,我陪着你。”黑暗中,我的眼泪都感动得要掉下来了。

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不只一次的把工作上的困惑、压力和身体的疲劳告诉他,小时候他会眼泪汪汪地问我“妈妈,你会死吗?”,大了他会说“老妈,您歇歇吧,今天我做饭……”现在看我写东西到深夜他会说:“老妈,明天上班吗?早点睡吧。”

其实,我并不是故意矫情,我是想让儿子知道父母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会累、会饿、会烦恼、会生气……他有的感觉我们都会有,我们一样需要别人的呵护和关爱,让他从小就开始有一种对家庭、对家人的同比心和责任感。结果,自然不必说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一次乘出租,听的士司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孩子乘车,任由穿鞋的孩子在后座上蹦跳。司机师傅提醒她说:“别让孩子蹦了,座位脏了我怎么拉客人呢?”结果那位妈妈居然说:“我多给你点儿钱不就行了”。气坏了的司机师傅说:“难道您会允许您的孩子穿鞋在床上蹦跳吗?”那位妈妈登时把脸拉得老长,下车时摔门而去。不知她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抱怨孩子时先需要想想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孝敬父母,我们的孩子就会孝敬我们;我们热爱自然,我们的孩子便学会保护环境;我们做对孩子、对社会负责任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会建立起他们的人生目标,开始他们富有爱和责任的人生。


图片发自App

小贴士:

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在无微不致的照顾着孩子,渐渐的成为习惯。但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习为自己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孩子不心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