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思考||在发现中远程指导实践——以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单元教学为例

在进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学时,依据教材和辅助的练习的模块分解,了解到本单元共分4个章节,分别是:认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认识24时记时法;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结合“发现教学”带来的启发,对整个单元学生达成的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达成做了如下安排: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年月日”

在开启这一单元学习前的一个假期,任教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综合实践”作业——自制2020年年历,学生通过老师给出的学习单,先展开独立拓展学习,如:“日”是怎样规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基于特定环境中的经验而形的“日”,背后潜藏着怎样的“观念”?现代人是如何规定“日”的?其背后隐藏的观念是什么?其相对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它会是永远科学的绝对真理吗?“月”是怎样规定的?古代中国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标准规定“月”合理吗?其次,“年”是怎样规定的?“阳历年”的依据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农历年”的依据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阳历又是如何规定节日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为何一定要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其实就是有效建立年、月、日三把尺子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当然也就是设计制定阳历历法的过程。之后结合发现学习的成果完成学习单并进行图文并茂的日历制作。

二、依托“动手实践 ”助力“年月日”的学习。

构建学习小组,拓宽“同伴交流”学习空间。 以班级微信群为载体,将它成为“学习小组”,在这里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学习过程的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统统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合作学习的时空设置,把学习发展自然地融合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之中。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协调统筹,不能过度集中,确保分配“均匀”,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学习小组既有“带头人”也有“潜力股”。在这个学习社区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信息交互的参与主体。除了教师定期发布学习任务之外,学生还能自主惊醒学习分享,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所思与同伴分享,互相学习,互相欣赏,让学生在这样的社区平台里,找到“上课的感觉”,拥有课堂归属感、安全感、成功感,从而助力其“发现学习”的目标达成。

三、结合“反思评价”提升“年月日”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体悟到,通过反思,只是网络就会得到扩展和加强。对于学生而言,“发现学习”的旅途中,更离不开反思学习。 《年、月、日》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一周内基本达成了整单元知识目标,但是否让学生的认知就仅仅停留到此呢?回想一周中学生们常常犯的错和感到迷惑的地方,需要给学生一个回顾的过程,有一个自我消化吸收和内省的过程。于是,在周末便给学生安排了一次“自我反思评价”实践任务 评价表具体内容如下:

1.这一单元共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回顾一下并简单罗列要点,鼓励描绘思维导图哦!

2.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都解决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3.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你有哪些经验要和大家分享的?

4. 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有没有需要分享的拓展学习素材呢?可以提供网址、资料来源等。

这样的反思评价表的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在经历“发现学习”探究过程后对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去教会学生如何在“发现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自主管理,提高学习效能。

于是,在这样的反思评价表发布之后,班级里有不少同学的家长通过私信问老师一些问题。譬如,有的同学家长求教老师:她家孩子在进行“求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格式上还是混淆不清,不太清楚应该怎么去用式子表达。结合他的困惑,教师录制了微视频,专门讲解“如何正确表达求经过的时间”的微视频并分享到班级大群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范格式进行了约定,避免了因格式偏差而失分。

郝晓东老师讲到:用底层逻辑思维阅读书籍,能更好地梳理出所阅读内容的知识点框架。《玩游戏 学数学》结合了浪漫、精确、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将教学中的细节一一陈列了出来值得再啃读再三思。

(本周作业,正好上一个假期实践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思考||在发现中远程指导实践——以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单元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