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皓小课堂—打人、发脾气、不听话,为什么孩子成了“小霸王”?

对于“小霸王”这个词,我其实感触也很深刻。W个头并不大,就是南方孩子的身材,但似乎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推搡其他小朋友,很用力地破坏设备,动不动发脾气,对大人也很没有礼貌,所以让周围的人都特别头疼。

但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孩子变成问题儿童后,他闹得人心惶惶、缺乏秩序感、无法相处,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凭空出现的。

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理论角度看,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并且跟环境产生直接的互动。这里说的环境背景,是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家庭、同伴、学校或邻居组成的环境。

生态学理论示例图

家庭便是一个小的环境系统,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会共同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处事态度,而我们对家庭环境、关系的回应方式,无论被动还是主动,都同样影响了我们最终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简而言之,我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基本上是两股力量——“我们的环境”和“我们对环境的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来看看在W这件事情上,这两股力量哪里出了问题。

1

强势的妈妈+妥协的爸爸

在面对孩子教养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问“为什么孩子会做这样的事情”是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的,但是要让我们问问自己,“在孩子出现的这个问题上,我的责任是什么”却非常难。因为这在某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解剖,它要求我们去解剖自己,这个过程会让人无比痛苦。

爸爸和妈妈的性格并不一样,爸爸的个性很温和,非常客气,客气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大家一起滑滑梯,W爸爸看到W在推搡其他小孩子,其他小孩子大哭不已,爸爸走过去是先拉着W的手,然后非常温和地问他,“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啊,你看等你手不疼了咱们去道个歉好不好?”W毫不客气地秒拒,转身去玩其他,不管其他小孩子哭不哭。

W爸爸非常害怕说“不”,他不懂拒绝、不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害怕孩子因此不喜欢他,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亲密关系被拒敏感”,因为没有办法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明明处于教导和示范位置,却成了无限包容、毫无原则的状态。

2

缺乏方向盘的回应模式

在孩子的相处方式中,存在被动和主动两种回应模式,孩子所感受到的父母的情绪和态度,远远比具体的行为信息要多,孩子也只能够通过观察爸爸和妈妈的个性,来琢磨自己跟爸妈的相处方式。

哪怕年龄再小,孩子仍然可以快速明白,在一个关系中可能占据上风,在一个关系中可能占据下风,但是孩子从来都没有内在的方向盘来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标准,怎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怎么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这也是为什么,W只能不断地“复制”这个相处模式,把它放在跟其他小朋友、其他家庭相处的过程中,让自己也变成了“小霸王”。

很多时候,父母真的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镜子中看到的每一个爸妈的行为,都会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跟镜子的互动,来摸索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和态度。

孩子的天性当然存在个性化差异,但是孩子最终形成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他跟环境相处后的综合结果,而父母在年幼孩子内心所留下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那一面。

其实很多时候都发现他们的教养方式也并非凭空出现,比如W爸爸很害怕说不,是因为从小自己的爸爸总是过于严苛地要求他,永远都是“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如果你不这样,就会怎么样”;

而W妈妈如此强势,是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又是独女,家里重男轻女,所以她从小都要靠自己的强势和坚持,才能够给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她缺乏安全感,需要话语权。

诚然孩子有他需要去学习的地方,比如自控力、社交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一同配合起来,针对自己身上的弱点也同步调整起来,只有这样子,整个方案的改变效果才是最明显的。

所以平时多问问自己,“在孩子出现的这个问题上,我的责任是什么”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养育这件事情啊,看起来是一种亲子调整,但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自我剖析。

只有我们看到了自己了,我们才能最终看明白孩子行为的始终。

你们怎么看?觉得我们成人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俊皓小课堂—打人、发脾气、不听话,为什么孩子成了“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