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历十五年)

       英文版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译过来就是《1587,不重要的一年》,初看标题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读完此书再看标题,就会感到无比心酸,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衰败进程中的一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可绝地反击的一年。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就经常引用书中的内容,暗示剧中政治腐败的气息。

1.万历皇帝

       前十几年励精图治,9岁继位,在慈圣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要求下,全方位发展,后几十年懒惰执政,背负上亡国之锅。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但当你真正的了解了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再去挽救这个世界的时候,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那也就失去了所有的热血....1583年会试,万历亲自出题,策文内容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这原因,是在于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在那时他早已感受到,大明王朝看似坚不可摧的背后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自己在这个即将坍塌的王朝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无助。在于文官集团的立太子之争中,发现自己虽贵为天子,拥有权力,掌握着杀生大权,却不代表着他的意识可以凌驾于封建社会的礼仪之上,而后,开始了碌碌无为的懒政,但这就是他用消极怠慢的心态去向文官集团和固化礼仪的对抗。

2.张居正

       明朝很典型的文人治国的农业朝代,万历执政开始的前十几年,能够改善颓废的政治局势,得力于张居正的帮助,作者对他的评价“世间已无张居正”,梁启超评价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官员考核制度),“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在经济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虽然说贡献巨大,但“一条鞭法”官方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张居正也在对立着大部分的文官集团,活着还好说,一旦死亡,便有人开始弹劾他,贪污受贿,这令万历觉得昔日恩师不过是一个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假政客罢了,最终下令对张居正褫衔抄家清算。想起林则徐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申时行

       他很清楚的看到,在他前任八个首辅中,只有李春芳和张四维可谓能全始全终,其他六人,不是遭受软禁,或受刑事处分,或死后仍被追究。表面看来,所有处分均出自皇帝的旨意,其实所有案件,无一不产生于文官集团中的矛盾。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万历十二年万历皇帝精神焕发,但仅仅时隔两年皇帝就发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做不了的时候,申时行就泄气了,认清楚所有现实之后,他妥协于现实,在朝政之中,甘为一个和事老。有批评者说张居正虽然刚愎自用,毕竟还有所成就;而忠厚长者申时行的记录却如同一张白纸。如果真像批评者所说,这也反倒证明了一切都已纳入规范,机构运转正常,因此无事可记。张居正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资遵循,只能依靠道德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应付一切,这也是他的无奈之处吧。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4.海瑞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精神值得学学习,激励人心,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不够温饱,那也毫无怨言的接受。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李贽评价到:“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经历岁时,栋粱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与果木斗春,则花不如,与果木斗秋,则实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节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如世之万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海刚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5.戚继光

       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先平倭寇再御鞑靼,可晚年却非常凄凉,原因是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因为万历眼中,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所以一幕幕惨剧就此上演。

6.李贽

       在封建思想与制度之下,李贽的思想过于前卫与另类,无法被大明王朝所认可,最后宁可选择剃刀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向传统思想信仰妥协,写出“七十老翁何所求!”

       明朝末年,文人政治达到巅峰,社会不断固化,而武官在此固化的社会中纵使有强大的军事才能,也没办法改变现状,那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在扩大自己的领土,而戚继光因政治斗争而被罢免;万历皇帝在面对文官集团选择屈服于此,选择懒政;申时行看清现实后,选择安于现状....

       作者黄仁宇说到了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其实对比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某一年代的历史本质在重演。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的历史,我们是否真的具备了环顾世界、纵观古今的大历史观视野,如果只是单单的死记硬背书中的朝代,起因导致了什么后果,这又有何用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