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囤书不知道买什么,读完怎么更好地输出,如何持续阅读?

嗨,大家好,我是筝小钱!

本周前几天我们谈到写作,大家听完真的很认真地去思考,我为什么而写,我要如何开始写。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输入量太少,经常有感觉却挤不出笔墨。

算了,我还是先去读书吧,反正我一开始就是想找个自己能一直坚持的事,既然一时半会写不出来,或者说没法持续写,那我先持续阅读好了,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其实去读书和去写作之前,要思考的内容一样多。

第一,你想通过阅读解决什么问题,不光是给写作找素材吧?总不能单纯因为这事对自己有好处就去做啊,那样没多久你就会动力尽失,状态不稳,你至少要想出七八个“读书这事非你不可”的理由。

你可能也想到了一些读书的用处。比如读书可以打法时间,总比追剧有价值;读书可以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要不有钱总想淘宝;囤书对强迫症有效果,不看心里难受;读书可以晒书、手写笔记、阅读进度,营造我是个爱读书的人的人设;读书可以交到朋友;读书还能参加写书评、讲书稿的活动,赚钱、赢实体书等等。

然而这些,并不是“非你不可”的理由,你得写出你做这事有什么差异化。

比如我读书很快,3天读一本简单的没问题,那我一个月读10本同主题的书,我就有一整套素材,再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我就有很多话讲。接着日更一个月对我不是难事,我是个行动很快的人,这事做完肯定好多人都说“哇,你说行动就行动,产出率好高啊。”

或者你是个思考力很强的人,读一本书,你可以读透,完了可以把知乎这个主题的问题都给出个自己的答案,有自己的想法,这事做完很多人靠拢你,就爱跟你这种擅长思考的人聊天。

这是我举的两个例子,你如果想不出“非你不可”的理由,你就不可能持续去做。

第二,先了解清楚,一本书可以加工成什么,列个框架,这样你就知道读后可以输出什么了。

比如笔记,这笔记分为很多等级,从头到尾记录书中哪些地方打动你了,这是一种方式;在原句基础上,加上自己想到了什么,有自己感悟的是另一种形式;从头整理完,能把同一观点合并整理的还是一种形式。

还比如思维导图,用幕布建立树形多层级结构是一种形式,这样就不需要你去思考导图的样子,工具自动生成;你用导图工具电脑绘制是另外一种形式;你手绘思维导图还是一种形式。

它们对你的思维锻炼是不一样的,耗时也不同,你要先了解下一本书到底都能以什么结果输出,能被加工成什么样子,哪种最能刺激你把书读完。

比如我就喜欢在书上记满笔记,贴很多便利贴,用荧光笔标注,学生时代我就这么搞,哪本书搞的越乱乎哪科成绩越好。

但我后来没时间这么搞了,我开始整理笔记+感悟+困惑+行动的文档,并且合并同主题,重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调整位置,这时我发现用幕布调整位置更方便,对之后我组织讲书稿并设计对应的PPT更便捷,我就把这种形式固化下来。

现在,市面上的手绘课、思维导图课我依然感兴趣,但我不会刻意用在读书上,它不是我现在产出最顺手、效率最高的方式。一切有益于我快速消化吸收和应用的方式才是。

总结下,读书是好事,但你应该先想清楚,为什么读,读完怎么输出,不要没想清楚前就猛囤书,你又没有强迫症,囤在家里也不会刺激你赶紧读完。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这个耿直的主播,请订阅喜马拉雅本栏目并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我是筝小钱,下期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囤书不知道买什么,读完怎么更好地输出,如何持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