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又开始刷朋友圈了

毕业在即,我是半个月前开始找的工作。错过了秋招,还好还有春招。很多公司把春招又叫做补招,可见春招不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我在秋招的时候已经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个长远的规划,一个不需要努力就能实现的将来。可是,在寒假发生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变故。让我不得不像每一位毕业生一样去跑招聘,找工作。我很迫不及待,在开学前十多天就来到学校,寻找着有关招聘的蛛丝马迹。

开学之后,很多公司陆陆续续发出了招聘信息,各大学也举办了招聘会。我投了很多简历,也就开始想到这些HR会不会看到,也开始想到他们看到后会是怎样感觉,我是不是他们的“意中人”。所以我最近睡不着觉,经常在半夜两点钟,还会睁开眼睛盯着上铺(宿舍是上下铺,我住下铺,上铺没有人)。接着,我打开了微信-通讯录,看到很多人的名字,有很多人有很多年没有联系过了。我点着人名,打开了他们的朋友圈。有些人设置了半年可见,有些人设置了三天可见,也有一些人关掉朋友圈功能后再没有使用。看着看着,发现了一条招聘信息。我眼睛一亮,而且还是我想去的公司那种,而且还是一位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这比从招聘网站上看到的平淡的招聘信息强多了,关于该公司的有关疑惑终于有咨询的对象了。当时是凌晨两点半,我把那条信息添加到收藏,忍着天亮之后再问。

大学毕业近5年,同学们都到了各种公司的各种岗位,或许他们就是HR呢!谁知道呢!我为什么要屏蔽这条信息源!于是,我终于点击发现-朋友圈,手指不断地向上滑去。

距离上一次刷朋友圈已经过去251天。开始是被迫的,当时是在海边游泳(这里用玩耍可能更加合适一点,因为我不会游泳,不过会不会游泳不是重点,可是我忍不住想提一下),游了十分钟之后我才发现手机还在裤兜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还带着手机游泳,你就想想,这手机能有活头吗。那段时间在日本学习,日本不像是中国进手机店直接挑选心仪的手机就好了。日本所有的实体手机店售卖的都是合约机,也就是手机和相应的手机号,合约期限都是两年。如今,换手机号是比换手机更加麻烦的一件事情,而且一个日本手机号我回中国也不能用。所以,我只能网购,在大海彼岸支持了国货华为。

在等待新手机到家的那一周,我抓狂了很多次,不单单是刷不了朋友圈的精神问题,还涉及到考试的时候老师要求把手机装在信封里交上去,我说我没有手机老师不相信的尴尬境遇。

一周后新手机到了,那种打开手机想要刷点什么的无名冲动褪去了很多。听说很多人排斥朋友圈,也有很多人控制不住的刷朋友圈。我打算借着这场契机对自己展开一场人性的考验,看看自己能忍多久不刷朋友圈。

于是我真的忍住了,慢慢的变成习惯,后来是忘了朋友圈的存在。只是有一次和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开玩笑反问我:“是不是把我朋友圈屏蔽了?”我特意打开他的朋友圈,刷了他半年的动态,发现都是关于在新公司的点点滴滴。我竟然发现,他发了朋友圈,我没有去看,然后聊天的时候有一种不适应。后天,每当有朋友发来信息,我首先打开他的朋友圈看看近期的状态,有一定的信息共识再接着和他聊天。还有一次是朋友没有找我聊天,我主动翻看了他的朋友圈,在他一个月前公司年会上的表演节目的照片下点赞,并评论道“这是要出道的节奏啊!”,不一会儿他给我回复道“你这个反射弧有点长啊!”。是啊,评论一条别人发了很久的状态,那肯定是专门翻看了他的朋友圈,如此“专门”的关注,这是几个意思,容易引起误会。从那以后,大多时候我也只是看看,不评论也不点赞。

朋友圈的存在,引起了很多争议。不同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用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它当做一个宣泄的垃圾桶,有的人把它当做一种炫耀的渠道,有的人把它当做了解别人的途径,有人说“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对付真实的生活”,有人说“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不值得交往”,也有人说“没什么可发的”……

当微信变成人与人第一次见面时交换的名片,你不得不认真对待它,没有人想给他人留一个不好的印象。通常新加了好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看Ta的朋友圈。两年前我给母亲在市里联系了一份保姆的工作,雇主说正式上岗前想见个面。当时母亲在村里,哪可能自掏腰包、花三天时间专门来为了一个不确定的面试。我抱歉的和雇主说只能发一张母亲的照片来看看,没想到雇主大方的说看了你的朋友圈觉得你很踏实可靠,你的母亲也应该一样。于是,母亲就直接上岗了,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朋友圈可以影响到陌生人对你的印象。

朋友B刚从部队退役回来,没玩过抖音,更不发朋友圈。常年在澳洲和北京奔波的朋友C劝说道:“你得发点东西,得装点一下自己。”我点头赞同。

学姐D用5年的时间从入职小白干到公司合伙人,她更加直白的告诉我:“朋友圈是身边最为免费有效的信息资源为什么不用。我们在网络上又没有词条,你得给微信里的那些大佬们留一个了解你的渠道,朋友圈是唯一的。”她还说道:“设置三天可见的人,只会让人想到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状态。”

我和她聊道:“我已经三年没有发朋友圈了,不是没得可发,只是担心发出的状态,有些人不适合看到。”

她说:“这更简单了,不想给谁看直接把谁屏蔽掉。我在和别人加微信的时候就会对Ta设置可见或不可见,标准只有一条看这个人是否比我优秀。”她的果断直白,让我有些惊讶。当朋友圈只留下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所发的状态,何尝不会对自己起到正向作用。

时隔251天,我再次刷起了朋友圈。作为一场针对自己的测试,我想我已经通过了考验。我能够做到克制,我也可以继续克制下去,只是找不到了克制的意义。刷起了朋友圈也不是怕错过什么重大的信息,重大的信息也一般不发在朋友圈。我认为朋友圈的信息是你可以支配的力量,妥善处理它可以发生最优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又开始刷朋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