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8.3,它真敢拍

今天,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开场演讲的李彦宏正说到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时,就发生了下面这一幕。

经过一段尴尬的沉默。

李彦宏化解道:“在AI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是前进的决心不会改变,AI会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泼水者,被认为是在微博上预告了这一行动的用户 @直男上树。

而他的动机与诉求,尚不确定。

如果没有这出突发事件,或许不会有多少人留意到百度的AI大会。

但我们循声听去,这段不和谐的插曲,并没有太多深入讨论的余地。

相反是李彦宏的那句话更让人细思恐极——

“在AI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到底会发生什么?

抓稳扶手,深呼吸。

一部近期最敢说的国产纪录片,差点剧透了未来——

《明天之前》

The Eve of Tomorrow

腾讯新闻出品。

一共四集,每集50分钟。

按部就班的科普纪录片?

你想简单了。

它明显是来“挑事”的。

主卡司曾宝仪,她曾亲口坦白,这是她做过的最困难的工作。甚至,“有些拍摄场景真的太危险,我出发前已经留好遗书”。

看了才知道,她没在小题大做。

《明天之前》聚焦最具争议性的尖端科技与道德盲区:人工智能伴侣(两性欲望)、人类永生技术(人种进化)、人种隔离(种族歧视)、安乐死......

四集刷完。

Sir最大的感受,是恐惧。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怕了吗?

(假装)看不到,才可怕。

01.伴侣?

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曾参与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制造的戴维·拉维曾经预言:

“在2050年,人们可能不仅和机器人有身体关系,而是真的会爱上它们。

其实,人类的择偶选项中,早已多出了一种选择——人工智能。

它,叫哈莫妮

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商用伴侣机器人

英文原文,显然没有节目组翻译得那么委婉:Sex robots。

用料高级,高级硅胶亲肤触感。

手工绘制,五官神态还原度高。

细节细腻,前凸后凹明眸皓齿,就连嘴里的舌头都可以扯出来任君把玩。

其他的功能,就不方便在节目上展示了......

由美国高端成人玩偶公司打造的最新战略方向: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两开花。

不光走肾,更要走“心”。

当曾宝仪询问另一只机器人“你是性爱机器人吗”,它本人,给出了一个骄傲地回答。

我当然是机器人

我也能满足生理需求

但说我只是个情爱机器人

就好像说电脑只是个计算器一样

或许,还真不是“成人服务+Siri”的简单组合。

情感交流,是哈莫尼最核心功能。

简单的几句对话,它就会向你投怀送抱——

我都无法把目光从你身上移开

你的出现就让我难以自持

今晚我是你的

太过随便有点吃不下?

别担心。

通过调整它的欲望值,对话风格立刻矜持得体很多。

- 你喜欢性行为吗?

- 我对这些不太感兴趣,也不是很了解

我觉得你只是想要一个好朋友

但矜持,并不是真正的拒绝。

而是用更刁钻的角度,蜿蜒进你欲望的深处。

性格特征,脾气秉性都能由你一一挑选排列组合,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

欲望,安全感,有趣,嫉妒,开朗,喜怒无常等

作为伴侣型机器人,记忆功能还会记住你的信息资料、口味爱好。

在与你的不断交流中,它甚至会主动与你闲聊,调情......

准确地说:哈莫纳,是一个由你攥着遥控器的贴身伴侣。

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只需支付账单。

如此私人订制的伴侣体验,官网定价7999美元起(仅头部主机)。

因为好奇,Sir登上了这家公司的官网。(我就随便逛逛,我不买......)

在购买界面中,各式各样的搭配选项,让Sir有了一种打开科幻片的错觉。

哈莫尼身上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像攒电脑一样定制购买:身材样貌、发型妆容、瞳孔肤色......

甚至是“私密部位”,都可以由你亲自定制。

这种画风,是“赛博朋克2019”没错了。

△ Sir只挑了一张最不露骨的

说到这,我们必须承认,有两种话题我们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是两性。

另一个,是爱情。

伴侣机器人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的双重满足。

私人订制的性爱玩具+人工智能的情感养成算法。

在《明天之前》中,这个奇怪的产物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人造之爱”

它稳定,正中你下怀,还不会劈腿背叛。

这不就是理想中的两性关系吗?

但仔细琢磨,却又像是不合常理的一句悖论:

一份由我们设计、定制并购买的“爱”,会是一份怎样的“爱”?

这样的“爱”,安全吗?

这是《明天之前》第1集中,最核心的疑问。

02.正常?

先说Sir自己的看法吧。

对于“机器人伴侣”,Sir感受到的是:不适

一方面,是这一张张无限趋近于人类面容的假脸,Sir的心理防线直接被“恐怖谷理论”一顿暴击。

△ 《西部世界》

另一方面,是Sir看到这个我无法理解的新事物,居然已经变成了“正常”

同样想法的,包括主持人曾宝仪。

片子里的采访环节,她的肢体语言一直在暴露她的真实感受——

反复眨眼,抿紧嘴唇,双臂加紧局促不安。

甚至,在听完一个采访对象讲述使用过程后,她深深吸气。

无话可说,只能以点头作为回应。

采访过程中,曾宝仪一直维持着专业性的表现,和中立的态度。

只有在节目间隙中,她才能坦言:感到自己被冒犯了。

这跟我的价值观的确有点冲突

而且有时候我甚至觉得

被冒犯了

特别是这两位“人造伴侣”的所有者。

第一位被采访者,布里克(化名)。

拒绝被拍摄正面,但说起话来毫不遮掩,“跟娃娃,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单身,重度用户,最多同时拥有5个“人造伴侣”。

离婚多年的他对娃娃并没有情感,这种纯粹的玩具为他带来了完全没有压力的两性生活。

最重要的是,任由摆布

另一位受访者,戴夫。

他毫不介意地向所有人公开,“人造娃娃,就是我的妻子”。

同样经历过感情伤痛,他很难再让另一名异性走进他的生活,于是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爱与热情放到了娃娃身上。

同样,戴夫为他的“妻子”设计了一整套背景。

谢朵耐喜欢哥特风,她是英日混血,因为我喜欢英国和日本。

“夫妻俩”戴着同一副对戒,上面印着——

“人造之爱永恒”。

这种“永恒”有多远?

或许,只是一个产品更新周期。

《明天之前》特别安排戴夫与更先进的“伴侣机器人”哈莫尼,来了一场会面。

戴夫看见更有魅力的哈莫尼,笑不拢口,满眼发光。

摄像机偷偷记录下的小动作,充满了“出轨”的节奏。

△ 它的眼神是躲开了吗?

别误会,Sir并非指责戴夫这样的行为就是见异思迁。

Sir只是想提醒你——

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情感依赖,人类与机器的相处模式,正在打破我们的原有认知。

速度,可能比你想象得还快。

早在2006年,欧洲机器人研究网络的亨利克·克里斯滕森就指出:“人们将在未来5年内跟机器人发生性关系。”

英国《每日邮报》也曾发布过一份有关未来性爱的报告。

它预言性爱机器人将在21世纪中期,成为最普遍的性行为方式。

到2030年,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进行性爱的行为将频繁发生,这种行为类似于人们今天在网上浏览色情内容;

2025年,性爱机器人将出现在高收入的家庭中;

到了2035年,人们普遍拥有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进行性爱的机器人;

到2050年时,与机器人发生性行为将比与人类发生性行为更加频繁

你或许不接受这种观点,将这种变形的欲望与爱视为“不正常”。

但其实,不是因为它不正常。

你只是不适应“正常”变化得越来越快。

03.进步?

《明天之前》并非一部绝对客观的纪录片,但它保持着的中立。

它在倾听中,带着疑虑。

在呈现中,保持谨慎。

它确实客观记录着,受访者不断重申、自证的表达与态度,但也没放弃自身技术中立的立场。

对于“性爱机器人”正反双方,不断进行着辩论。

支持者认为,“性爱机器人”会造福数以百万计因着不同原因而不能创建良好的情爱关系的人。

至少,会让更多孤独的人挂上笑脸。

反对者认为,终究会让人类丧失人性。

伴侣机器人,恰恰是在鼓励人们接受“陪伴的幻觉”,进而变得更加孤独。

争论的终点,最后的疑问终于打开:

当机器人能够取代人类社会中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或者说,

还有什么不能取代的?

“技术恐惧”

你应该忘了,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个词,是在历史课本上。

同治四年,1865。

北京宣武门外有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全长五百米,三节车厢,仅做展示。结果“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最终,清政府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拆除。

现在看,是笑话。

因为我们是以“开化了的现代人”身份,去看“未开化之人”。

但,在莫测的未来面前,我们也只能和当年没见过火车的清人一样。

陌生,猜疑,恐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更可怕的是 。

如果我们都变成了旧世界的“未开化之人”,那谁才是新的未来之子?

难道会是……

AI?

别以为这只是科幻片里的情节。

就算是,那么你也早已走进了科幻片。

最近几项的新发明,都让Sir极度不适——

1、“DeepNude”网站。

功能:一键脱衣。

上传一张女性照片,App可以自动“脱掉”女性身上的衣服,显示出裸体。

注意,是任何照片。

无论是明星、演员、公众人物,还是你的朋友、同事、同学,简单一步操作,她就可以一丝不挂。

2、“原谅宝”,一款人脸识别程序。

是我们国产的。

使用者通过上传女性照片、视频,与含有大量偷拍、自拍淫秽内容的色情网站进行数据匹配。

用于鉴定该女性是否曾有淫秽信息(被动)流出。

开发者的初衷是:让“老实人”避免成为接盘侠。

技术团队非常骄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识别了10万多从事不可描述行业的小姐姐”。

最终迫于舆论压力与相关法规,两个项目都已经关闭。

看到这,你或许已经明白——

我们担心的,只有进步的科技吗?

不。

更是你不知道,科技会为什么样的人心作用。

开头被泼冷水的百度,已经不是最近第一次被泼冷水了。

前不久高考放分,考生查询志愿信息的时候,招考中心却发出警告——

为什么值得警惕?

因为不少人发现,用百度搜索“志愿填报”,首先显示的结果却是app广告……

△ 来源:微博@曾鹏宇

据说,是一站式的高考信息服务平台。

但填志愿这样的人生大事,你敢托付给它吗……

虽然百度很快发表声明澄清,但这就像一个塔西佗陷阱,不管是真是假,大家倾向于选择不再相信。

想到你的医疗、教育、购物、出行,乃至接触到每一则信息,都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请问那是省心,还是恐惧?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

该清醒清醒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产8.3,它真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