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

一.明确不同的书对你而言,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你得知道你选择的这本书它讲的是什么,你能从中收获哪些方面的东西。

数理化益智,文史哲怡情,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

人活在世上,无非就是那么几件事情,工作学习生活感情。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后再去不断地解决,你遇到的这些问题,往往你不知道要怎么去处理,你会按照自我的意识去做,这里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发生一件事情之后你的本能反应。

比如,别人把水洒在你身上了,(下意识的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很恼火,你是不是在心里就想破口大骂)你产生的这一情绪和反应就是你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做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的暴露。

我们会产生两种结果,前者就是你可能会怼回去,你心里很不满,你暴露出来的情绪可能会引起跟对方的争执,这个结果肯定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而且我们不会知道它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后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在你懂得体谅别人,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的时候(你可能会在心里去想这个人产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你会去通过已有信息去加以判断,他现在表情很狼狈,可能他刚刚遇到了什么事情,所以才不小心对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当你有这样一个认知和处理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同样,你在工作中,也会产生让你情绪很低迷的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情绪,心态,这些东西都是会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你的心态以及行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就是通过各类不同的书来帮你改变你过去旧有存在的认知。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缺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改变之前的下意识产生的问题,阅读也就是打破过去的自己,不断完善变成更好的自己。通过改变你的思维,提升你的认知能力,一旦思维发生改变了,行为也自然会发生改变。

二.经常会有人感觉自己看完了一本书,最后什么都没记住。

1.你看一本书不一定非得全部记住才算是你读过,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你今天看完了不记得,但是下次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遇到一件事情,你的大脑就会联想到你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知识点,这个时候就互相串联起来了。像我经常就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跟别人聊天交流的时候,我的思路就会慢慢被打开,也许我会想到书中的观点,也许我会通过书中的观点形成我自己的见解。记着,前提一定是,在你知道一些的基础之上再去散发产生你自己的。如果你对一个事物完全什么都不知道的话,你压根都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2.人的情绪是可以透过文字发生转移的,也就是说,你在看书的那样一个过程当中,进入了作者的故事里面,进入了他带给你的情绪世界里面,你不知不觉也会慢慢向他引导你的那个方向发展,可能过去你是一个动不动就喜欢生气的人,当你不断接触正能量的事物,去分析自己产生的原因,去认知情绪,知道它将带给你什么,那么,通过这些学习,你就会变成一个脾气越来越好的人。

情绪是不需要你被记住的,是你被感知从而发生变化,就好比,一个人给你讲了笑话,你是不是也会很开心,可是你并不需要记住他给你讲的什么笑话。同样心态,人的大脑潜意识也是一样,你能够感知到自己的变化,不一定非得记住。第一个层面,你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发生改变,再上一个层次,就是你能不能引导别人,给到别人一些帮助。对于不同的阶段,你对知识的掌握度也不一样。对于大家而言,目前你们都还是处于第一个层次。

三.知识付费火爆的背后透露出了哪些问题?

1.表面用功,假勤奋,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学哪些东西,不知道怎么去学,怎么去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看到这个课想报看到那个课也想报。社会对人才的宗旨一直都是,钻精不钻多。一个英语老师跟一个业余自己学会的,你会更倾向于选择谁?(专业与业余)一个会唱歌会跳舞会做饭会PS会摄影的人跟一个在摄影深耕多年的人相比,你又会选择谁?(多与精的区别)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没办法在多件事情上耗费你的精力和时间。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自我认知不清以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这里,分析个例子,在学校有些人看上去也很用功啊,除了吃饭睡觉,每时每刻也在学习,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考不了高分?那些很厉害的学霸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论,他们能够快速的提炼信息找到好的方法且去执行。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同样一套课程,为什么不同的人最终学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由于自身的差异,他们处理的方法不一样。

这里再举个例子,像我之前做过的社交电商,同样一个团队的,同样的课程,有的人能够做出结果,而有的人不能。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有的人工作多年,积累了自己的人脉,有的人在互联网深耕多年,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裂变系统,有的人是学生,职场小白,普通的上班族,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不懂互联网,你会发现每个升上去的人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而那些没有做上去的人的原因却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难道就没有小白可以做起来的吗?肯定有,但是需要你自己通过摸索学习找到适合你的路子。

你需要对这个世界多点态度,遇到问题先分析自身的情况,看完对方的情况,再相互进行对比,人家有什么,你没有什么,以此综合判断,得出你自己的。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路,你要知道一点,任何人只能给你意见,可以让你少走点弯路,你可以参考借鉴别人做法,但是你没法去复制。所以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我们必备的一项能力,当然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的。

2.人的心理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就是只要我报了课,出了钱,那知识我就学到了。自以为课囤的越多自己学的就越多。这种侥幸心理导致很多人报了课,都不好好学,你花钱只是代表你买了那个课,不代表那个课你就消化变成自己的了。

四.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分为3个进阶: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

初级学习者基本还停留在不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人家说什么就容易听信什么。

高级学习者能够有自己的基本逻辑思维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自己能够理解做到但是不具备教别人的能力。

学习促进者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在这里想说几个点,想成为高级学习者并不难,只要你自己会你自己懂,你坚持去学习就比较容易达到。而学习促进者就没那么简单了,现在知识付费领域,很多人还属于高级学习者,就跑去教别人了,也许他自己很会但是他不会教,自己会跟你能不能教别人,把人家给教会这是两码事。我现在报课学习,也见过不少老师,教你知识的人有很多,但是没几个人回去引导你教你如何去思考。我目前只见过一个这样的人,当然了,他确实非常的厉害。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教的能力呢?就看他能否把逻辑给你讲透,让你能够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全部都弄清楚。一个老师讲课不在于他的言语多么好,最简单的就是让你通俗易懂。我见过有些老师,明明很简单的东西非要给你搞一些华丽辞藻出来,让你听的云里雾里,也许你在听得时候你会觉得说的很对,一听完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

我让大家输出就是一个“教”的过程。你的想法你的观念传达给别人的时候,也是在“教”别人。

你在第一遍看一本书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当你回过头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的理解又在不断的加深,理解的越深你讲出来的也就越多越深。

五.关于拆书,也就是你把一本书的精华提炼出来给到那些没时间看书的人,比如说樊登读书,有这种专门的写拆书的人,我之前也上过这样的课,你自己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自我,还能够挣钱,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做得好的年薪五十万。

放在以前,是没有这样的工作的,由时代衍生出来的产物,对人的底层逻辑的要求还是不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