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所在单位环境不太好,年轻人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红顺视点]:若所在单位环境不太好,年轻人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图片发自App


年轻教师的成长一靠发自内心的成长本能及持之以恒的充电学习、实践、感悟,一靠所在单位的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心理疏导、正能量环境熏陶。

一个既无背景又无关系普通教师,假苦遇到论资排本、凭关系上位的复杂学校里,年轻人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改变自我天高地阔。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万不可与环境硬碰硬,否则,定会耽误自己前程。为此,我有三个观点,愿与年轻人分享。

一、再努力一点点

正如一杯30度温水与一杯50度温水,领导凭眼光看,两杯水没有多大差别,这时你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向领导证明你比别人付出多,而是持续加热,一直把水加热到100度,让水沸腾,让不开水发生质变,变成沸腾的水,许多年轻人往住要么是急于证明自己,要么是己加热到99度,缺少关键1度,因此,切记99度理论,再努力一点点,你就会从普通走向优秀。

二、要特别优秀

若两个苹果个头、味道差距不大,评判这两个苹果好坏标准,决定于领导喜好;苦两个苹果个头、味道差距过分悬殊,这时这个好苹果没人敢埋没。年轻人若你比同事优秀微不足道一点点,评模、晋级可能人际关系占上风,若自己在公开课、论文、班级管理、教学成绩格外优秀,高出同事一大截,这时实力定会战胜关系。年轻人,若因人际关系好事没落在咱头上,要这样想,我优秀还不够,与同事拉开差距还是太小,我一定要更优秀、更突出,一定要超出同事不是一点点,而是一大截!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三、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别人多走二步)

我在苦苦思索多数教师群体中的劣根性问题:比如一个教研组里有8个教师,一个有点想法、不愿浑浑噩噩混日子,想打破常规,或在班级管理,或在课堂教学方面欲有所探索尝试、有所改革,首先面对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来自同事或教研组群体的心理压力。

那些多少年按步就班、涛教声依旧教研组同事,最忌讳的事就是有人打破这种平衡,造成人人自危。立马就会背后舆论该教师,散布说这个教师改革动机不纯,为了巴结校长,为了当中层领导,为了评模晋级,为了显摆自己才华,为了办同事难堪,为了呈能……同事不但不给予方便,甚至明里暗里刁难,并且有些好事者“以为他好”名议,以朋友身份添油加醋把同事议论假惺惺说给这个改革教师。

多数课改教师就迈不过去这个坎,一听心里拔凉拔凉,心想我图什么?出力不讨好,还找别人、舆论误解……一气之下不再改革,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甚至一蹶不振。

然而那群好事者巴不得出现这种结果(局面),因为他们有了不改革口实之词(借口),并且洋洋得意大造舆论:看看,咱们学校这个条件,这类学生能改革吗?年轻人好高骛远,看看不是裁跟头吧!逞能来、逞能去,还不是回来吗?

如果这个改革者,对同事冷潮热风置之不理,勇往向前,再走一大步,(与别人有二步差距),取得了改革成功,得到了专家、上级领导认可,功成名就。

那些保守同事或群体又是另一副嘴脸:因为改革者现在已经与他们拉开了相当大距离,即不在一个能量级,竞争也竞争不过,于是见到该教师用羡慕仰望语气:你是专家,多指导、多关照啊!

剩下的7个同一层次教师,仍搞窝里斗。又成了竞争对手,若有想改革者,于是这个人就成了团队另类,又循环上演上述一幕。

一个劣质单位教师何时才能从骨子里改掉不思进取,我不进步你也不能让你进步的劣根性?

想干事的老师,若能顶住压力,走自己路,让别人去说吧",若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成功啦!

我的观点也需有点“愚”,有点中庸味道,但在这个大环境里,还是蛮适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所在单位环境不太好,年轻人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