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彭斐章目录学教程第二版前言节录

中国的目录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古典目录学经郑樵与章学诚等学者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目录学在清代一度被尊为显学。今天,信息资源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录学发展成一门能够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解决巨量的文献与人们对其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学科,在科学研究、读书治学、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录学学科的核心是书目情报的运动规律。

目录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应用价值,自产生以来就被看做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是智慧之学,教人们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这种本领也是网络时代建立现代学习型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必备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目录学广泛应用于各门具体的学科研究之中,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目录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展和更新。目录学是科学研究的指南。

目录学研究的深化依赖于现代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变革。目录学研究只有科学地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才能从本质上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准确的数据和事例,使研究工作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结合目录学的特点,大胆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目录学研究的创新。目录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进可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是研究辅助手段、工具的借鉴,二是方法移植创新。改进和完善目录学研究方法,是提高目录学科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目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好这门课,必须在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面都下功夫。在掌握好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运用编目、分类、检索、计算机等知识,编制各类型书目、文摘、综述等书目文献的能力和书目咨询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目录学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时代的需要,又服务于时代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信息环境的变化,目录学进入了数字时代,目录学工作实践已发生深刻变革,目录工作的内容、组织与管理体制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目录工作者具备一些新的素养和技能,要求目录学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书目控制、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书目文献资料的利用以及国外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报导等内容,都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彭斐章目录学教程第二版前言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