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
一.概述。
 1.作用:实现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通信,但它仅仅是一种理论化模型。

 2.模型的优点:
 a)、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
 b)、提供即插即用的兼容性和不同厂商之间的标准接口;
 c)、使各个厂商能够设计出具备互操作性的网络设备,加快数据通信网络发展;
 d)、使得每一个区域的网络相互独立,并能单独快速升级;
 e)、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为小的简单问题。

二.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1.物理层:a)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包括电压,电缆线、数据传输速率、接口的定义。
            b)物理层并不是物理设备而是有关物理设备通过物理媒体进行互连的描述和规定。
            c)物理层的主要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a)跟物理地址,流量控制、网络拓扑、线路规划、错误校验有关。
            b)它的传输单位是帧,帧由地址段、数据段、控制段、校验段等字段组成。
           c)功能: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数据链路层黑负责对信息流量的控制。(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数据链路层有效的进行差错控制。(前向纠错和后向纠错的控制方法)
               数据链路层采用透明的方法将帧中的数据和控制信息分开。(不更改数据)
             d)数据链路层的主要设备有以太网交换机。
               
  3.网络层:a)决定传输报文的最佳路由,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协议来计算路由。
            b)它的传输单位是包。网络层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径转发数据包。
            c)功能: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编址)
                数据包选择最佳转发路径。       (路由)
               协调发送、传输及接收设备的能力不平衡性。(对数据帧进行分段和重组)
                还需要考虑采用不同的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之间互联问题。
            d)网络层的设备有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

  4.传输层:a)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受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他它分成小的单元(分段),传输层建立、维护虚电路,进行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
            b)它的传输单位是段。负责处理端对端的通信。(指终端(主机)到终端(主机)的通信)
            c)它的功能是保证在不同子网的两台设备间数据包可靠、顺序、无错地传输。以及将乱序收到的数据包重新排序。
            d)传输层向高层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透明传输服务,为不同进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可靠的传送手段,传输层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数据的分段和重组。(注意跟网络层的区别)
          
  5.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间的会话关系,并使得每个应用程序知道其他应用程序的状态。会话层也提供双工协商、会话同步。

  6.表示层:关注于所传输的信息的语法和意义,它把来自应用层于计算机有关的数据格式处理成于计算机无关的格式,同时也负责数据加密和压缩。
  7.应用层: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包括文件传输、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的消息处理。

三.封装。
 1.定义:是指网络节点把将要传送的数据用特定协议头进行打包来传输数据,有时在数据尾部加上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