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是一种结合外部知识检索与大语言模型(LLM)生成能力的技术框架,旨在提升生成式AI在问答、内容创作等任务中的准确性、实时性和领域适应性。
大语言模型(LLM)的两大局限性:
RAG的核心目标:
解决如上LLM的两大局限性。通过动态检索外部知识库,为LLM提供实时、可信的上下文,从而生成更精准的回答。
技术本质:
RAG的本质是In-Context Learning(上下文学习),即通过“检索 + 提示词增强”的方式,让LLM在生成答案时参考外部知识,而非仅依赖模型内部的静态参数知识。
RAG的核心思想:
先从一个大型文档集合中检索出与输入查询最相关的片段或文档,然后将这些检索到的信息作为额外的上下文提供给一个大语言生成模型LLM。
这种方法允许生成模型不仅依赖于其训练数据中的知识,还能利用最新的、外部的信息源来生成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回答。
RAG的典型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根据用户的查询,通过检索组件,从知识库或者文档集中找到最相关的文档或段落。
即:将检索得到的文档或段落等内容与原始查询一起传递给生成模型。
即:生成模型结合增加的内容,产生最终的答案或响应。
python示例:(向量存储示例)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import faiss
# 加载嵌入模型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iniLM-L6-v2')
# 准备一些示例文档
documents = ["点击‘忘记密码’链接,输入您的邮箱地址。",
"如果您忘记了密码,请联系客服支持。",
"为了安全起见,请定期更改密码。"]
# 将文档转换为向量
vectors = model.encode(documents)
# 初始化FAISS索引
index = faiss.IndexFlatL2(vectors.shape[1])
# 添加向量到向量数据库FAISS
index.add(vectors)
python示例:(用户查询转向量匹配获取知识库片段)
query = "如何重置密码?"
query_vector = model.encode([query])
# 在FAISS中查找最相似的文档片段
distances, indices = index.search(query_vector, k=3)
# 输出检索结果
for idx in indices[0]:
print(f"检索到的文档片段: {documents[idx]}")
python示例:(调用模型,生成输出内容)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 加载生成模型
generator = pipeline('text-generation', model='facebook/bart-large-cnn')
# 获取检索到的相关文档片段
retrieved_docs = [documents[idx] for idx in indices[0]]
# 将问题和检索到的文档片段拼接起来作为输入
input_text = f"{query} \n Context: {' '.join(retrieved_docs)}"
response = generator(input_text, max_length=100)
print(response[0]['generated_text'])
基础流程为“索引-检索-生成”,适用于简单场景。
支持更复杂的检索策略(如分块预处理、多跳检索)和结果优化(如去重、排序)。
结合智能体架构(Agent),自动规划检索路径、调用工具链(如数据库查询、API接口)。
引入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通过实体关系网络实现逻辑推理(如多跳问答)。例如:
RAG是连接大语言模型与外部知识世界的桥梁,通过“检索 + 生成”的协同,解决了LLM的知识局限性和幻觉问题。通过这种架构,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回答,还能显著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RAG已成为企业级AI应用的核心技术(如AWS Bedrock、Azure Databricks的RAG解决方案),并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多模态处理和智能体架构的发展,RAG将进一步推动AI系统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混合式系统演进。
向阳而生,Dare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