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顶刊成果:室温高灵敏度光子集成电路与SPAD阵列的直接耦合技术

研究背景 
传统量子光子学实验依赖低温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与光纤耦合,存在系统复杂性高、扩展性受限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飞秒激光写入(FLW)的可重构光子集成电路(PIC)与硅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直接耦合方案,旨在实现室温下的高效光子探测与动态调控。

方法与技术亮点
1. 飞秒激光写入技术:在玻璃基板中制备低损耗波导(传播损耗0.11 dB/cm,模式尺寸3.1×3.4 μm²),结合热光相位调制器(TOPS)实现可重构马赫-曾德干涉仪(MZI)。  
2. SPAD阵列设计:采用定制平面工艺开发25 μm活性区域SPAD,击穿电压<40 V,室温下探测效率(PDE)达50.2%,暗计数率(DCR)4.5–25.4 kcount/s。  
3. 直接耦合方案:通过精密六足机器人实现PIC与SPAD的无损对准,横向容差±10 μm,纵向容差70 μm,耦合效率接近100%。

核心成果
- 系统检测效率(SDE)创新高:在561 nm波长下实现41.0%的SDE,为直接耦合与异质集成系统的当前最高值。  
- 鲁棒性与抗干扰验证:光串扰低于-25 dB,且首次量化空气间隙引起的纳米级干涉效应(周期280.5 nm,PDE波动3.2%),提出光学胶键合或抗反射镀膜优化方案。  
- 动态调控能力:集成TOPS的MZI仅需26.0 mW功耗即可实现π相位调谐,支持复杂量子态操控。

应用前景
该技术兼容三维光子电路与二维SPAD阵列的扩展,可支持千通道级量子处理器与高密度探测模块的集成,为星载量子通信、室温全集成量子计算及分布式量子网络提供了关键技术基础。未来通过引入硅通孔(TSV)与三维堆叠工艺,有望进一步推动规模化量子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总结
本研究通过跨平台技术优化,解决了传统量子光学系统的低温依赖与扩展性瓶颈,为高效、紧凑的室温量子光子学实验平台提供了创新范式。相关成果发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F=20.3),标志着集成光子器件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电,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光子学,物理学,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