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朋友》有感

最近加入了蔡叔的蚂蚁私塾,每周一到周五,蔡叔都会解读一本他精选的书。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周分享的书籍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今日的分享主题是有效交流。

如何定义有效交流呢?什么情况下的交流是有效的?什么样的交流又是无效的?李笑来和蔡叔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1. 有效交流是建立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

很多人都想当然的以为倾听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小事,但是恰恰很多人连这件小事都做不好。他们总是在听别人说话的同时就想着怎么反驳别人,有时候等在别人说完,甚至没说完的时候就打断,开始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驳。这种不叫倾听,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听进去别人的中心论点,充其量只能叫听见。

那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质疑或者反驳呢?李笑来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质疑精神是我们所提倡的,但质疑和反驳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对方意思的前提下,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是获得对方肯定以后的理解。记住,你永远都有可能曲解别人表达中的真正含义。” 

那么,倾听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书中提到倾听的专用句式,比如:我这样理解对不对......;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错误示范如下:那你的意思就是xxx咯?大家千万不要使用~~

2. 有效交流的三原则

《把时间当朋友》一书中提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与对方达成一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效交流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条:竞争为辅,合作为主

这一条原则的解读为借对方一用,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打败对方。交流毕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有争执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是发生言论冲突前要想一下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对方驳倒?还是和对方就某个话题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条:真理就是真理,谁说的不重要。

真理就在那里,无论是从你还是我口中说出,真理就是真理。“任何人也不拥有它,仅仅是谁对它的解释和运用更为贴切而已。”所以,下次辩论中再有人用“某某名人也说过”结束对话的时候,可以反问他,难道某某名人没有出错的吗?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正是需要拿出证据和科学分析吗?

第三条:最终达成一致

如果交流的双方各执己见,执拗地只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沟通的确没有必要进行下去。双方都已经偏离连沟通最开始的目的--达成一致。想一想当初为什么要和对方交流?是为了把对方说到服为止吗?那可能不能称之为交流,更加确切的定义这个行为是抬杠,是叫板。

学会倾听和有效交流三原则不是知道就可以,关键是要做到。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在每一次交流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越来越好。

P.S. 今天已经是“坚持日更21天”挑战的第八天连,用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也送给大家:“几乎所有事都是越做越好的,接受一开始的笨拙,以及会被打击的现实,才能不畏惧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把时间当朋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