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再次提出“柔弱”的重要性。

老子以水作比喻,再次说明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

老子认为水性的柔弱合乎大道,水看似柔弱,它却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能容于万物。

有道的人正是体察到了这种道理,所以提出治国者,要以无为而治,以柔弱治国,愿于居下,甘于受辱,才能统治天下,治理好国家。


继续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

【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

【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能算是妥善解决的办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契:契约。责:索取债务。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有德者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无德者就像征税的人那样苛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自然规律没有亲疏可讲,永远伴随着德善之人。


本章提出“善”的重要性。为善者首先不能蓄怨于人。

“抱怨以德”四个字原出现在六十三章,众多学者认为,这四字与六十三章上下文不合,而与本章意思相合,所以认为是错置,因此把这四字从六十三章移到此处。

本章重点在提醒为政者,不可用税赋来榨取百姓,用刑政来箝制大众,这样做都会构怨于民。

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一辅助人民,给与而不索取,决不骚扰百姓,这就是“执左券而不责于人”的意义。

老子说,用德报答怨恨就可以了吗?不行,老子认为一开始就不能蓄怨恨,要从根源处出发,不结怨于民才是重点。

天道无亲”,和“天地不仁”(五章)的观念是一致的,都是非情的自然观。

人的心里常有一种“移情作用”,心情开朗时,觉得花草树木都在点头含笑;心情抑闷时,觉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这是将人的主观情意投射给外物,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缘故。

老子却不以人的主观情意附加给外物,所以说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感情(并非对那一物有特别的感情,花开叶落都是自然的现象,不是某种好恶感情的结果)。

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并不是说有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去帮助善人,而是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为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