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回顾与修改文章

修改文章有多重要?王尔德的一句话做了最好的回答:“我一整个上午都在修改一首诗的校样,只删掉了一个逗号。下午,我又把它添了回去。”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这个“苦吟派”诗人,为了写出一首完美的诗,甚至可以反复修改,长达数年。

这些典故,无一不在强调:一部完美的作品,一定是经过作者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确定再无添加或删减后,才得到的。

很少有作家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更何况是初学写作的我们呢?

在一篇文章发布之前,将其从头到尾修改数遍,从标题是否吸睛到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从遣词造句是否精准到结构、逻辑是否合理,直到“改无可改”,才是初学写作者该有的态度。

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将心里想说的话,通过文字的形式说出来,它代表着我们的思想。

如果我们随便就将一篇没有经过打磨的文章发出来,它能传达的也不过是我们随便的态度。

可能有人会说,写作,无非是倾述,我就要“我手写我心”,这才能显示我的真性情。

新媒体时代,从读者到写作者只是一个角色的转换。写出真性情没有错,但你也要让你的作品以合体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吧。

就像杨澜那句经典的“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一样。读者也没义务从一篇面目模糊的文章中,扒出蕴含在里面的“精髓”。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最后一个写作原则就是:回顾和修改文章。直到你的文章改到无可修改,此时,你才能说,你完成了一篇文章。

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不断的将看不下去的“垃圾”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就算是一个有天赋的作者,有精妙写作技巧的加持,要想让作品完美,修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回顾与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