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抑云”梗火了,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情话印记】)

假抑郁文化的泛滥


1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听这首歌的人一定很孤独吧。”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赞到一千就去表白!”

“很温柔吗?半条命换的。”

……

没错,这里是网易云音乐,一个因评论著称的音乐软件。想必上述短小精悍的评论对于读者来说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网易云音乐从7年前走进年轻一代之后,简约清新的画风,温柔知心的日推,让人们留下了许多细腻而充满感情并引起共鸣的文字。

如同某个网易云音乐用户所说:在网易云听歌就像逛淘宝一样,还要翻看一下评论。

不知何时,网易云被称为“网抑云”,成了象征着夜晚十二点之后人们集体抑郁无病呻吟的聚集地。只要有“考研”“失恋”“车祸”“亲人去世”“抑郁”等字眼便有很大概率可以获得高赞,在网易云音乐中横着走了。

小红在外面快乐地玩了一天回来,因为作业没写完、回家晚的原因被妈妈数落了几句。便打开网易云留下评论:

“12岁,很难过,生活得好累啊,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就在无数人跟风作乐玩弄“网抑文化”的时候会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影响着真抑郁的群体呢?

2

抑郁症,是一种病症,而非人们普遍认为只是情绪上的不开心,世界上已有逾三亿人口陷入抑郁症的阴霾中,平均每14秒便有一人自杀。

这里的抑郁群体,不仅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也有很多工作失意,人生道路坎坷的人。

比如小王,他今天过得很沮丧,熬夜工作导致起迟,屋漏偏逢连夜雨,路上堵车,上班迟到导致后面工作任务没有完成,接着又被上司一顿大骂。

将小王的角色扩大延伸出去,便成了繁华复杂的大城市里的无数个平凡的小角色,浩渺无际的大海中的一颗泡沫。

在摩肩接踵,无人问津自己生活的现实面前,也便只能寄希望于网络上的陌生人给予自己安慰。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是人群中的小王呢? 

当越来越多家庭、感情、人生、仕途不顺或失意的人想在陌生人的话语中找些安慰或是鼓励时;

当那些抑郁症患者想要与他人诉说下自己的痛苦与不快乐时;

当无数“小王小红”群体的真假伤感鱼目混杂时;

结果得到的都是清一色的“老网抑云了”。

当求救诉苦声变得廉价且大众,真正的痛苦也必会湮灭在了“网抑”群体的调侃声中了。

人们恐怕不得不将自己桎梏,快乐与痛苦间的隔阂也愈加难以打破了。

曾经,抖音上一段只有十几秒左右的短视频,拍摄的是夜晚最后一趟地铁里空荡荡的画面,后面配着“找工作,面试,屡屡碰壁,成都,留下我吧!”的文字。

这段视频获得了无数陌生人的祝福与鼓励。而现在——“老网抑云了。”

曾经,一段“今年20岁,一无所成,患了抑郁症,我好痛苦啊”的文字,翻看评论,满是“抱抱”“加油啊!”,令人暖心。而现在——“老网抑云了。”

不仅如此,配着“阿巴阿巴~”文字的流着口水的表情包触痛了多少聋哑人的心。 “化粪池警告”“感谢丈夫不杀之恩”又会多么颠覆年轻人的三观。

3

我的高中女同学,高三时患了抑郁症,割腕过,最后活了下来,那天看着她手腕上的伤疤,我谨慎地问:

“你怎么看待现在那些跟风抒发丧感情的评论呢?”

她说:“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吧,因为其他人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太少了。”

我深以为然。溺水的人抓不住岸边的水草,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株稻草。

诚然,现在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迷茫的时候,暮色降临,音乐从耳边流过,你、我、他会想起前方是迷茫荆棘,身后是责任家庭。

“我们不能后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悲壮感觉油然而生,于是我们将自己内心的独白写下来渴望引起共鸣,却成了别人嘲讽消费的梗。

少数人玩笑还不算太过,当一个群体的人都开始这么做,不禁也该思索群体为何如此。

4

“网抑文化”也已不知不觉渗透在其他音乐APP下——

“高中老师是个魔兽大神。高三那年,他的妻子得了白血病,他天天医院学校两头跑。但上课时从来都是精神饱满,不是班主任偷偷告诉我们,我们还不知道这事。很不幸,他的妻子病重,还是去世了。听说为了治病,老师房子卖了,魔兽账号也卖了好几万。在那之后,有一次课上,老师哭了。”——《Intro》

初看很感人的文字,但在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评论里几乎一字不落的同时出现不免让人觉得眼泪不值钱。

丧文化之风兴起,假抑郁文化泛滥。着实让人不忍直视。   

希望未来音乐评论下是关于歌曲的理解、唱法;是一些中二有趣的吐槽;是调侃歌手出专辑慢;是对陌生人鼓励的话语,帮助他们敞开心扉。

而目前强行跟风“网抑”,“人均抑郁症”等影响其他抑郁群体与用户体验的现状倒是真的需要终止了。

当风花雪月不再是矫揉造作,当抑郁人群不再踽踽独行,终有一天,“网抑云”会重回“网愈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抑云”梗火了,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