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感谢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第一次写信给自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好像又不知道要对自己说什么?

三年前,我30岁,正儿八经的而立中年妇女,我还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从我7年前递交辞职书,做起主内的行当,我就无数次想过,我以后做什么?

除了相夫教子,把家里的生活打点好,隐隐觉得内心暗潮汹涌,生活还缺点什么呢?

回想这30多年,我的人生也有很多坎,有很多不甘心、有很多想奋起直追却又被现实反压回来的梦想,我一直无法跟那个内心懦弱的自己抗衡。

因为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所以希望活出自己。

【1】

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思维和格局,突破狭隘的自我。

曾经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人,我的学历不高大专。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事实上,我的成绩不管怎么努力都很一般,读书的时候读得是死书,出社会也没有认真读过书。

以前我从未体会过什么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觉,以前读的书都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读,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考试,从来没有思考过读书的意义。

现在,为什么突然要想着多读书?

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与其说自己多愁善感,不如说自己太焦虑,太浮躁。

曾经我是一个说话挺喜欢攻击别人的人,特别是最亲的人。其实自己难受,也伤了对方,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还总是控制不住。特别是对老公,经常指责和抱怨,会对孩子吼骂。

我曾经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导致一度焦虑,又找不到方法。后来,接触国学经典,跟着一群很有爱的妈妈们学习,才知道,亲密关系的沟通是要自己去学习,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先改变自己。

一开始,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后来学习,慢慢发现,自己的磁场变了,对周围的事也慢慢看顺了。内心也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刻意练习发现别人的优势。

这些改变,都是从自己开始接受学习和看书开始。因为读书,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见识,才让我慢慢摆脱局限的思维困境。把想太多的时间转化成多读书的时间,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格局。

现在读得书加起来有200多本这样,这是我三年前给自己的一个目标。这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改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豁达,思维更开阔一些。感谢三年前下定决心改变的自己,才会遇见现在更稳重的自己。

【2】

用自己的能力带父母去旅游。

我记得有一次我爸说他要自己一个人去北京旅游,爸爸60多岁,从来没有去旅游,没闲没钱,生活的重担压得他都喘不过气来。

我意识到,爸爸很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这辈子很苦,在他内心深处同样和我们一样也藏着诗和远方。

庆幸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爸妈他们想去的地方看看,我觉得心满意足。我曾经总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这样的愿望。

这辈子欠父母的太多,还来不及报答他们已老去,身体健康一年不如一年。我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有人说,原来,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来回转换着身份。起初是父母把这个世界解释给我们,后来,是我们把这个世界解释给父母。

父母子女一场,他们养我们长大,我们陪他们老去。

【3】

做儿女榜样的力量

曾经看过一篇《我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我特别恐慌,我也害怕自己变成孩子眼中没用的妈妈。我害怕因为我没有工作,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不好。

我努力去尝试各种方法,我开始报名学习写作和文案,我希望有一份工作和收入来支撑我这颗焦虑不安的心。

我害怕被孩子嫌弃,坚持三年读书、写文,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同时我有自己一份独立的经济。

我不会再担心,因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会被孩子嫌弃,同时还因为读书和写文增进孩子的关系。


【4】

好的婚姻,是势均力敌。

在婚姻当中,一方停滞不前,一方勇往直前,步步高升,形成很大反差,婚姻就容易出现危机。

一方停留在原地,一方已经站在百米号楼俯视,如此思维、价值观、认知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在婚姻当中,我一直认为我是牺牲最多,付出最多的那个人。我曾经以为我的付出和辛苦,老公应该看得见,不被理解和认可,我活生生变成怨妇。

过去我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婚姻生活,我的焦虑和迷茫源于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自己的生活。

当我从一个伸手党问要钱,变成现在自己有能力赚钱,我才发现,所有的焦虑都是我太被动。

所有以前那个不够好的自己,才让今天的我变得更好、更强大。

感谢遇见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才让我有要去改变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帆齐微课|感谢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