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紧张

在社交场合,压力往往来自于涉足未知的领域。你加入一个群体,群体中其他人似乎彼此都很熟悉,而你成了唯一的“陌生人”。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你的压力倍感增加。如果能够将注意力外移,压力感就会减少。

在社交场合,我们为什么会紧张呢?

我们担心无人可以交谈。

我们担心无话可说。

我们担心他人觉得我们无趣。

我们担心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我们担心因说错话而尴尬。

导致紧张的因素可能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倾向于将上述因素视为消极的,因为它们往往和痛苦的经历相关。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是积极的,并加以合理利用,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上本无所谓好坏,思想使然。”压力和紧张并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参加某项活动,家长往往会规定回家的时间。如果有那么几次,孩子并没按照规定的时间回家,家长就会有一连串的想法了,比如:

首先,家长会注意到孩子迟到了。

几分钟后,家长会觉得孩子不遵守规定,等他们回来后要好好谈谈。

时间继续推迟,家长开始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变成了关心。

然后关心又变成了担心。

一定时间之后,开始恐慌,甚至想象最糟糕的可能。

时间越长,压力就会越大。然而如果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之后孩子回来了,家长的恐慌就会瞬间消失(当然,新的压力这个时候会登场,这要看迟到的孩子会给出什么借口)。其实事实很简单:孩子迟到了。家长的压力是来自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

如果能够改变思考的方式,家长就能改变自己的感受。比如上述故事中,一旦家长脑海中出现了最糟糕的可能,就很难说服自己不去担心。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分析自己的感觉,然后判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知识链接——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

汉斯·塞利是较早开始研究压力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及如何控制压力等。他认为压力主要有两种:消极压力和积极压力。消极压力是不好的,会麻痹并阻碍我们采取行动;积极压力就不错,我们会因此而充满能量,继续向前。周围发生的事情叫做压力源——压力的源头。有趣的是,压力源往往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我们如何认识和分辨这些压力源决定了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