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群书治要》13篇

古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学问首先要降伏急於求成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我们古人很可贵的地方是向万物学习,从大自然当中领悟到要把根基扎稳,根深蒂固。像建房子一样,地基一定要打稳,厚积薄发,不能急於求成。

预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常常在那里希求未来、担心未来,精神都耗在这些虚幻的念头里面。所以农夫为什么实在?他知道“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道理。

接著文章里面讲到的,「夫人有善鲜不自伐」,人有善行很少能够不自我夸耀的。

「有能者寡不自矜」,有能力的人很少不傲慢的。

我们这个时代重视才能、重视学历,我们冷静看看有才能、有学历,甚至於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能不能找到不傲慢的人?不容易找到。但是有,为什么有?保证他的家教很好。

整个社会重视这些外在的时候,就容易生起傲慢,人容易瞧不起人,喜欢跟人攀比。比了,赢了就傲慢,输了就自卑。

种下了对人傲慢的行为、种子,招感来是什么?「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必陵之」。

人生铁定会有很多的障碍,那是自己造成的。

人生并不复杂,都是招感来的,自己的心招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身边的朋友,甚至亲人,招感来的。你很有德行招感来孝子贤孙,做亏心事招感来都是败家子多。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人叫王叔陈生。王叔陈生跟伯舆两位大臣,两个人争宠,那个时候是周灵王在位。也都是犯了傲慢,招感来人家跟他对立冲突,最后王叔陈生被迫离开他的国家。

「步步占先者」,每一步都要抢在人家前面的,「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走过去把他挤下来。

「事事争胜者」,每件事都要争第一的,不肯落人后的,都要跟人家比高下,

「必有人以挫之」,必会有人挫他的锐气。

年轻不可气盛,要懂得谦退、礼让、恭敬、忍让,不要情绪、脾气太大,懂得谦退。

「弱以为强」,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老师叫常枞,他的老师年纪很大了,有一天老子来见老师:

“老师,您年龄这么大,还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教诲要教育弟子?”

结果常枞说,“你不问我,我都要跟你讲。”

常枞很重视启发,没有直接说,问他三个问题。

常枞说了,“为什么经过自己的故乡一定要下车,不可以坐在车上?

我们换个问题,为什么看到自己的伯伯叔叔、看到长辈,在车上要下来?恭敬!哪有可能长辈在旁边,然后晚辈坐在马上摇摇摆摆。

谦退的人、谦虚的人,纵使一些礼节的细节他不懂,但是他不会差太多,因为他的心境已经到了。故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时时不忘本!看到了自己的故乡,那种心境,感恩、恭敬,自然下车了。

接著又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走过高大的树木,要赶紧快步走过去?”

老子回答,“这是不是尊重老人的意思?”

很高大的树木,有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里面可能树神的年龄都比我们大很多,我们在他面前摇摇摆摆,这不恭敬。所以经过乔木对树、对树神恭敬,这也是敬老的态度。

所以古人这些礼都跟人的心性相应的,不是说好像谁规定刻意套在人身上。人真的性德相应的时候,那个行为就是这样。所以不只是尊重长者,天地万物都尊重。

接著第三个问题,常枞把嘴巴打开,然后叫老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在。”

“我的牙齿还在不在?”“不在了。”

“好,你体会什么道理?”

老子回答,“舌头比较软、比较柔和,牙齿比较硬,所以容易损。”这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讲完,常枞说:“好,我也没什么要跟你讲的了,可以了。”古代的老师教学生、父母教孩子都是这样叮咛,弱以为强,柔弱才能够胜刚强,能谦退、能屈能伸的才能成得了事。

所以「鲜不遂矣」,有这个修养的人,很少不成就事业的。

荀子有一段话,「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为什么由盛转衰了?变傲慢,「必在慢之」。

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毁谤人或者赞誉人,这样的态度、心念,就像一个种子一样,种下去,招感来的是什么?

“誉”,是赞誉人,「道人善,即是善」,招感来的就是福气,爱护人招感来的是人家的爱护。

但是假如是毁谤,或者是厌恶人,那就是祸的种子,招感来灾祸或者是厌恶了。

处世有一个态度,隐恶扬善,道家讲的「遏恶扬善」,佛家讲的「断恶修善」,都是这些精神。佛陀教育弟子,这个人错了,不听你的劝,默摈就好了,不要去扬他的恶。默摈就是不要讲,再期许自己做得更好感动他。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面谀之词就是当面给他很多的赞叹、恭维,有见识的人未必会高兴,他可能一感觉,就知道你是在巴结、谄媚。

但是背后议论,后来这个当事人知道了,他很震撼,他可能会记恨终身,所以「口为祸福之门」。

夫子这里提到的道人善,如有所誉,必有所试,称赞人也很谨慎,一定是这个人有真实的德行才赞誉他,“名符其实”这很重要。

假如这个人的德行没有那么好,身边的人都过誉他,慢慢的,他会错估自己的情况,会觉得自己很了不得。所以年轻人一般挡不过称赞,会有点飘飘然。(小朋友一直沉浸在美誉里不一定是好事,如有一日被批评时,落差的冲击可能会难以承受)

当然方法没有一定,因材施教。这个人性格已经很没有信心,你当然要鼓励他;比方这个人很容易傲慢,你就别总夸他了。所以教育一个孩子不容易,得要很用心观察。

受委屈,遭受毁谤怎么办?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人家毁谤自己,应当冷静下来,退下来想想自己的行为。

「当则无怨於彼」,他讲得恰当,你当然不能怨他,甚至你要感谢他,他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妄则无害於身」,假如他讲的不是事实,又不伤害我们身体,「又何反报焉」,何必要报复?他讲的不是事实,批评得不对了,我们有没有缺块肉?没有。那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一个人没有过失,还很多人给他恶名,「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后代都显贵起来了。他没有过失,还引来这么多的毁谤、侮辱,人能忍辱就有大福在后面。

「观德於忍,观福於量」,他能忍的话,也是有肚量的人,他不计较,后福无穷。

《了凡四训》又讲到,「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他再怎么骂,骂到最后,本来没有的,最后日久见人心,人家都看到了:“没有,他还一点都不辩解,这个人有修养。”

闻谤而辩,人家一批评,赶紧解释甚至吵起来,「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辩到最后愈描愈黑,把自己都困住了。

「且闻人毁己而忿者」,听人家批评就生气的,「恶丑声之加人也」,就是他很不高兴、很厌恶人家把毁谤加在他的身上。

可是他愈是这么样对待,愈不高兴,「人报者滋甚」,他愈不高兴愈跟人家吵,人家就愈跟他吵个不停,毁谤更多。

「不如默而自修也」,不如沉默、沉静下来反省自己,好好修养自己。


声明:本文为木雅的私房笔记,个人观点用()标注。文章出自《群书治要360》,由蔡礼旭老师讲述;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公益分享。我们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


往期回顾

1.现代商业的“速成”和“速亡” | 《群书治要》12篇

2.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 《群书治要》11篇

3.一个动作、一件物品读懂一个人 | 《群书治要》10篇

4.在上位的人“八方来风”中如何高而不危 | 《群书治要》 9篇

5. 领导人必读!修身、建业、治世之宝典——《群书治要》 8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群书治要》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