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大伦老师中文和许渊冲院士英文《道德经》笔记(7)

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翻译:

If all men in the world know

what is fair  ,then it is unfair.

If all men know what is good,

then it is not good.

解释:

其实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您如果跳出来看的话,会发现什么事都在变化,都不是固定的,我们的标准都是相对的。深刻理解了这句话,我们看待生活才有可能更加通透。

我的读后感:

许渊冲院士把第一句话的“美”和“恶”翻译成“fair”和“unfair”.

我觉得应该翻译成“good-looking”和“not good-looking”.

因为“fair”和“unfair”是“公平”和“不公平”的意思,而原文是“美”和“恶”。

当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老子会把“美”和“恶”对照。也许这个“恶”应该读成“wu”,也就是“令人厌恶”的意思。否则很难翻译得通。

所以我把它改成“good-looking”和“not good-looking”.

罗大伦老师就是以“美”和“不美”来解释的。

他说,“美”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不美的东西,即让人厌恶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唐朝以“胖”为美,然后现在呢?以“骨感”为美。

因此,老子这句话,就是希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各种现象。

为什么?老子在第一章就说过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个“玄”,我们可以把它通“旋”,即任何事物都是呈螺旋形。

昨天,我看了许荣哲老师写的《故事课》全集中的《故事课1》,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靶心人的公式”:

1目标

2障碍

3努力

4结果

5意外

6转弯

7结局

他说这个公式,可以用在万事万物中。

而老子在这里也是说“天下皆知的东西”。

他们两个人实际上是用不同的表达在说同样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然而,对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许荣哲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哲学家问了三个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的人一个同样的问题,然而他们的回答截然不相同。

这三个人都在砌墙,哲学家问第一个人:

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人回答:你眼睛瞎了吗?我现在在这么热的太阳下做这样的事情,你还有心事来问我这样的问题!

哲学家问第二个人:你在做什么?

第二个人回答:我在做一栋高41米的房子,我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所以我没有时间和你聊天了。

哲学家问第三个人同样的问题。

第三个人回答:啊啊啊啊啊啊,我在建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等它被建造完之后,我会带我的儿子来这里参观,我会对我儿子说:这是你爸爸建造的。

所以,天下皆知的东西,并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它的美和不美,它的善与不善,因为人的角度和环境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而事物的美和不美都是情绪的产物。

就是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它的感觉和评价也不会一样。

我们现在,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而窝在家里很长时间了,我们以前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都期待能够去做了。

我们都在期待什么时候能开学。以前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是期待快点放假。

至于善良与不善,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都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但是,当一个医生面对一个临死的人,他能直接告诉他本人,他将不久于人世吗?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现在,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它的好处和坏处是一半一半。也就是说:好好利用它,它就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如果小孩子毫无节制地使用它来玩游戏,那它就是有害的东西,甚至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凶器——不是经常听到有人因为手机自杀或杀人吗?

因此罗大伦老师说,我们应该跳出来看待事情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事物看世界的发展呢?

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融入这个宇宙,以“无我”的心态去看宇宙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以“无我”来看这个“大我”,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事物的发展过程“无——有——无”。

我们来自于宇宙,在这个有形的世界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大自然。

因此,我们不能把“无”看着没有,也不能把“有”看着是神圣不可消灭的永恒。

因为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能量”的积聚和消散。

以宇宙为背景,那么万事万物还有什么美与不美,善和不善之分吗?一切都是短暂的。

所以,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不值得骄傲,相反,无论我们活得多么卑微,也不要泄气,因为在宇宙范围内,我们都是一样的:能量的积聚。

但是,如果我们以此就停滞不前原地踏步,那我们就白来这个世界一趟了。

因为我们都是创立世界本源的力量,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罗大伦老师中文和许渊冲院士英文《道德经》笔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