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30讲》之名字与口碑

    世界万物都有名字,名字是什么?名字是召唤。

      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人不多,人人都互相认识,白天可以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而到了晚上相互看不见,就只能通过呼唤名字才能召唤一个人了。

      所以名字是用来叫的,不是用来看的。很多演员的名字,别人一看不会念,这人就红不了。你要起一个能被人口口相传的名字。

      所以当大家还没有接触你或者你的产品之前,他已经接触了你的名字,你的名字是先于你给到用户的体验。

    名字是什么?

    安倍晴明说:“名字是最短的咒。”咒就是束缚。

    《道德经》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名字是连接人和世界的渠道。这就是为什么新事物刚刚出现时,被人指指点点,因为他没有名字。

      就比如鬼是未知,你无法描述它,只有混沌的无边想象,所以可怕。一旦你命名了它,抓住它的特征,描述了它,那你就掌握了与它连接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名是最短的咒。

    名字是主观的,因此它有情感温度,有文化偏见,有文化资产,对我们有咒语般的作用。

      就好比如果将物理改叫“大自然的秘密”,化学改叫“炼金术”,应该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判断一个名字是不是有力,在于能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举个负面例子,丰田汽车几年前对其在中国的品牌和产品进行了全线更名:凌志改为雷克萨斯,陆地巡洋舰改为兰德酷路泽,霸道改为普拉多。

      我本来说“我买了个陆地巡洋舰”、“我开霸道”,是不是很有感觉?如果说“我开兰德酷路泽”,是不是完全没概念?

      再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就是一个有文化资产的名字。念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天方夜谭的故事,一个快乐的青年,打开了宝库,成为了富翁。

      百度也是一个有文化资产的名字。它们都从长久的文化情感中借了势。

      简单说了名字,我们再花一点时间谈口碑,因为它们都是你需要研究的咒语。

    关于口碑,雷军和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各有一句话,都挺有意思的。

    雷军说:“什么是口碑?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

    有一朋友买了一瓶100块的阿芙精油的体验,结果收到了7件赠品。淘宝买东西收到赠品很自然,但买1赠7确实过头了。有一种忍不住要和别人说说的感觉。

      用雷军的话,只有超预期把事做过头,用户才会有深刻印象,才会有口碑转化的动力,也就是要从满意变成推荐。

      华与华创始人华杉说:“口碑叫口碑,不叫眼碑。”因为人们听说的东西,会远远大于见过的东西。所以,口号、口碑、听觉,成为了传达率的关键。

      你的口碑的碑文是什么,就是大家提起的时候,那句像刻在石头上一样的话,每个人说的都是同一句,比如“怕上火就喝火”,“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才叫口碑。

    华杉认为“碑”本来是视觉的,口碑却成为一个符号,活在口耳之间。所以口碑一定是听觉文案,一定是一句口语,直截了当,脱口而出,不绕弯子。

      口碑就是你要为消费者设计一句话,一句他们口口相传时要说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思维30讲》之名字与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