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深度干货


读了很多书,可碰到现实问题却还是没有头绪,一脸懵逼,就好像那些“看过”的理论、“懂得”的方法在需要运用时都石沉大海了,怎么办?

不用急,这里有两个办法可以给你。

第一个方法是:举例子。可别看它简单,作用却非常大。

在此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模型:

它就是:DIKW模型。


这个模型最初可以追溯于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岩石》(The Rock)。在首段,他写道:“知识中的智慧我们在那里丢失?资讯中的知识我们在那里丢失?”(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后来,又由其他学者扩展而得来现在的形式。

D代表“Deta,”即数据。比如一个人什么都不说,伸出两个手指。你只看到两个手指这个“数据”,却不知道对方想表达的意思。

I代表“Information,”即信息。比如一个人伸出手指,并对着相机说“茄子,”你就会知道他是在拍照这一“信息”。

K代表“Knowledge,”即知识。比如你看见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都这样拍照,你就联想到在不同地区,竖着两根手指的意思相去甚远,也就是文化的差异。

W代表“Wisdom,”即智慧。比如你知道了在哪些国家这样的手势代表的意思不友好,你就记住了在哪些地方不能使用这个手势。

现在,想想你的阅读是停留在哪个阶段,是在“认识每一个字,却不太明白整体意思”的阶段还是“能够联系实际,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给出解释”的阶段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读到的就是“数据”或“信息”,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学到的才是“知识”或“智慧”。

那怎么做才能让“数据”升级为“智慧”呢?

你可以再看一下上面针对于“DIKW体系”题主举的例子,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对,这就是升级智慧的所在:将理解的知识举例,听起来越简单越容易让人理解越好,联系生活实际举的例子越多越好。

这个还可以搭配费曼技巧中“以教为学”的方法:向朋友或者家人举例去解释一个概念,检查你是否真正理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这里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假设你不知道芭乐这种水果)你第一次看到“芭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数据(因为你并不知道它代表什么)。你偶然得知芭乐原来是一种水果,可以吃,这个认识就是信息。再后来,你了解了芭乐的营养成分、生长条件、原产地等,知道了什么样的更好吃、如何挑选,这就是懂得了知识。最后,你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发现培育芭乐是一个商机,这就是形成了智慧。

所以,当你学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知识点,试着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用来解释说明这个概念甚至反驳它,在此过程中,你会更加了解这个知识的适用范围和边界,将“数据”升级为“智慧”。

并且,科学家近期发现,成人的神经也具有可塑性,反复学习会加强神经连接,让大脑结构发生改变,更加适应学习。

简单来说就是:反复联想能增强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当你的联想能力锻炼得足够强大之后,遇到概念,你就会条件反射般联想生活经验;遇到问题,你就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相关概念知识,从而更轻松地攻破它。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专家一看就懂。

第二个方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问题本位学习。”

第一次无意中接触到这个方法是在《得到》“知识是怎么发生的”这篇文章中,但那时并不了解PBL这个概念,只是学习到了两点:①知识是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②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整理成书本成为知识。

妙哉!

这不就是遇到问题使用隐性知识解决,然后再把学习到的经验加工成显性知识表现么?

人类的智慧就在这一正反馈中慢慢积累。

后来看到《跃迁》这本书中,古典老师也提到了一个方法:培养一棵问题树,与上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许多其他的问题,而在逐个攻破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层次越来越深,把这些记录下来,它们就又成为了新知识。

可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如今我们阅读学习时,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弱,以至于经常迷失在文字的海洋:看似什么都懂,可闭上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还不如小时候的学习方法。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吗?

通过提问。

比如:萤火虫为什么发光?

铁为什么会生锈?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然也有应试教育、父母干涉的原因,我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弱,从被压抑到不产生,所以忘记了通过问题来学习反而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PBL这种学习方法早在1920年代的方案教学(Project method)中就提到过,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虽然很多人都不一定有上述中“学习者合作学习”的现实条件,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进行阅读和学习。

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你想读一本关于理财的书,那就先给自己列一个问题清单:我要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哪些理财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以立即实践起来证实可信度?如果我要向别人推荐这本书该怎么说……诸如此类。

问题可以从大范围到小范围,通常问题越多,收获越多。

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阅读就是答疑解惑的过程,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扫视,读完过后什么都记不住。

与此同时,在问题清单下写出你的答案,并且据此建立一个行动清单,立马去做。如果你有心的话,还可以建立一个反馈清单,对比期待的结果和实践的结果差距,从而判断书籍的价值或者评估自身的能力。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提出一个你想解决或了解的问题,通过询问他人、查询专业网站、联想生活事例、阅读相关书籍(人网事书)来找出答案。

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式的、主动的学习方法。

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该如何应用文中的建议了吧?

比如,列一个问题清单、带着问题读这篇文章;又比如,通过这几个学习方法去联想其它好的学习方法……

小结一下:

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①举例子+联想②问题清单+行动清单。

最后,请不要吝啬你的知识储备,行动起来吧!因为,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不会越用越少,反而会越积越多喔!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深度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