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失业焦虑?你所面对的一切焦虑源自哪里?

人为什么会焦虑?

每当我们感知到生活(自己的生活或“所在意的人”的生活)失控或即将失控,或将要在没有经验或良好的应对办法下面对未知和恐惧时,我们变不由自主地开始心里发慌。

这就是焦虑。

很多文章提及到焦虑是源自于能力的缺失,这里往往需要明确一个前提,目标和主体的相关性:



一、预期和目标过高(现有经验匮乏类)

现象阐述→常常会因为实际成果与计划目标存在偏移量,自我怀疑当下执行过程是否有效而产生的焦虑,质疑长期结果会严重偏离目标期望值的不安。

发生领域→常见于学习和工作,事业中,通常是已经在行动或执行阶段的活动。

本质分析→其实质或许就是对目标管理的经验缺乏,要提及目标管理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这里不得不说,PDCA的问题解决思路,计划(设计),执行,检验(强调对过程),总结(校验及反思,强调对结果)。

个人建议→解决此类焦虑的核心其实高频复盘和针对性的学习。



二、过于理想化(现实中难以实践或实现条件极度苛刻)

现象阐述→常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寄情于“外物”随着个体成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或许用“外人”理解起来更简单些,考虑到个体认知的主观性,对“外人”特性借用的片面性,局部性,固依旧称“外物”)

本质分析→当提及梦想的时候,在其现实的生活中,脑子里都会有一个明确但不清晰的模板,明确是对方向的感知明显,不清晰是对结果的认知和定位缺失。具现化理解:一个人知道自己望的方向,对自己望的事物有一个轮毂但也只有轮廓。

发生领域→榜样教育,体现在个体与人生榜样之间的认知差异;原有梦想的建立与认清梦想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之后的。

个人建议→主动学习是完善世界认知空白的最佳最低成本途径。更快的认清自己在意的,将会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最后还要补充一个理想化导致的“反向认知”,即原生人生榜样与实际人生榜样其社会主要价值观念出现冲突,文学论调为“人设崩塌”,其实从个体感官刺激出发相当于“世界毁灭”,人生主要理念颠覆性的被破坏。如果能在这个极致的焦虑状态下走出来,个体会有一种“涅槃”的既视感。



三、盲目(根本方向的错误/没有方向)

现象阐述→常常表现为焦虑无从而起,找不到焦虑的原因,似乎找到了原因但仔细想象又好像不是,总感觉生活处处不如意,事事都让人焦躁。

发生领域→失去生活或事业的目标和动力时,往大里说就是在失去恋爱对象,配偶,人生关键影响人或失去工作事业,人生规划挫败等情况下,往小里说就是常发生在休假期间,无所事事时,娱乐至“死”之后的空虚感。

本质分析→虽然不同的情境背景下能够产生的焦虑值可大可小,且对于不同的个体因为价值观念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感知焦虑能力不同。但其本质都可以归纳为目标丧失/暂时丢失,男性在这个领域出现问题很好理解,因为社会发展规律中男性保留“必须锁定目标(为了取得生活所必须的物资)的特性,但有些现代文献会定义女性此类特性丧失,其实功能进化论强调的是任务分工的不同而使搜索主要目标的擅长类型不同,而并非功能性缺失。失去目标必然会焦虑,会使主体产生价值的主观感受,我更多的会将此类焦虑归纳为:自我价值暂停增长导致“社会生存力降低”认知的产生。

个人建议→重大目标开展阶段性管理,并及时的记录相关信息,就算当前目标失去,也要保留它的价值成为下一个目标的基石;常规目标放松之前记录并明确,休整后重新查看一遍可以极大缓解焦虑。



四、被动(目标的建立基于非主体主观的期望)

现象阐述→重度质疑自身存在的真实性,抑郁(个体抑制主观情绪表达或发泄)的重要诱发因素。人或觉得自己被工具化,功能化,“彻底”丧失自主选择权力或能力,容易产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的念头。

发生领域→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恋爱关系等情感交集频繁的领域。

本质分析→社会发展重度提出价值可量化之后负面影响,万物皆可标价所造成的情感“无价”价值变“0价”,使部分人们不再重视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而开始要求自己或身边的人具有“高价格”。父母过度要求子女具备社会标签“高价格(学习好,赚钱能力足,听话“愚孝”等)”,伴侣之间期望或要求对方“高价格(绝对的忠诚“即可控”,颜值高“为了自己的颜值喜好而改变”,舆论价值“满足外界的称赞”等)”综上所述不全面但胜在典型,如果有条件的可以细心去观察去了解,相处和谐,情感交流密切的家庭,CP,等其他关系,几乎不会存在此类焦虑,正推反推都可以得到类似于此分析。

个人建议→白天人类活在现实通常保持理智状态,不利于深入交流。那么一个较晚的时间点(个人倾向10点但凌晨2点)意志较为薄弱,心理防备降低时试着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有方向(交流为主)但不要带有目的(不要有预期结果)。

注意:不能借用酒精(不可控),不能强迫(非自愿)否则后果只能自负了。

被动还要补充一个重要分析(特性):因继承或分摊他人的焦虑而产生焦虑,属于间接焦虑,和上面的概念相似,但因果关系还是存在差异性的,一个是被动目标导向,一个是被动焦虑感获得,前者是被赋予和定义了责任和义务,后者则是因为情感(爱/爱情/情结)自愿接受强势地位着的目标,被动承受其原有焦虑。

以爱之名驾驭他人或有爱而被他人影响,受伤的总是深爱的那个,拥有爱真的需要很大勇气。

此类型个人无建议,因为外人无法解。



总结

个人理解以上四大类:

1.有目标有方向方法不足;

2.有方向,有目标看似清晰实则只有概念,致使方法缺失;

3.方向和目标缺失;

4.活成了别人或为别人而活,所有的都不是自己的)从单独个体(个体存在差异,不做社会现象讨论,因为会容易纠结在理解性的差异而不是现象其问题本身)出发焦虑是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其表示着现实愈加偏离主体内心真实愿景,缺少明确的主观态度和内在趋动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危机?失业焦虑?你所面对的一切焦虑源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