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面具背后隐藏的欲望

——《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翻阅有感

前言

  • 推荐指数,这个应该算是一本专业书籍了,推荐关键字吧:心理治疗 职业动机 倦怠 精神分析

  • 一句话介绍:该书是作者于2000年左右完成的博士论文,其触发点是他本人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感受。本书主要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下从与本能目标、与自恋和自我发展、与客体关系三个方面有关的动机分析了心理治疗师可能存在的动机,并梳理了可能存在的职业倦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心理治疗师隐秘的欲望

坊间流传的是,心理咨询师最初往往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困惑的,要么是为了学习如何自助,要么是体验过之后,感觉有帮助继而走上这样的职业岗位。不管是哪一种,显而易见,最初的动机似乎都是基于治疗自我的。随着心理治疗越来越从“一个人的治疗”走向“两个人的治疗”,心理治疗师自身的动机对治疗效果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而这样的治疗历程,很难说只是影响来访而治疗师却始终置身事外、毫无改变。欧文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一书中就曾强调,永远不要拒绝来访者带来的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人们在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背后总有种某种动机,而治疗师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也存在着某种本能,这个本能可能是治疗师处于对人的关怀,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个人隐秘的需要。

不管人们把雕塑看成是玩弄排泄物的升华,还是把外科手术当成对施虐冲动的建设性引导,人们大体上肯定:即便是最睿智最崇高的行为活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于最原始的本能。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分析师的行为会是这个规则的例外吗?

可见,如果已经进入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行业,偶尔反观一下自身内在的动机,或许会对这份助人的职业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意味着,在我们意识层面光鲜的理由背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需求。

对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统辖

萨斯曼对心理治疗师职业动机的分析,主要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下面进行的,其研究的培训生和治疗师似乎也主要是工作在精神分析流派的。从理论的角度,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可以用来参考精神分析理论应用的模板。对于作者的框架,整理成一个导图,可以简单的领略下作者的思路。

image.png

当然,这个分析框架,一定是经过了高度精炼的,不足以涵盖精神分析的所有内容,但我个人觉得,正是这种高度的精炼,有助于我们熟悉精神分析的主题框架。

治疗师的职业风险

在治疗师的职业风险方面,萨斯曼提到了对自我认识不足可能导致的对当事人和治疗师都收到伤害;也特别对治疗师的职业倦怠提出了提醒,并最终提供了一些防范措施和方法。

作者引用了盖伊(1987年)的一项专题研究。

盖伊在一本研究这个论题的著作中,提出了职业倦怠症有关的大量症状。情感方面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和沮丧、孤独、恐惧、情感枯竭、无助感、愤怒及易怒、内疚和自我怀疑,还有对当事人关心度下降,漠不关心,渴望从当事人和同事那里撤退。认知方面的症状可能包括一些态度方面的问题,容忍力差、顽固、保守、防御、玩世不恭、悲观、人格解体、厌倦、全能、怀疑,甚至公然地偏执。行为方面的症状包括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没有目标,还有攻击或争吵行为。作为职业倦怠的症状,作者还提出成瘾行为、冒险行为以及容易造成事故的行为不断攀升。身体方面的症状可能包括疲劳、精疲力尽、睡眠障碍、肌肉紧张,对疾病抵抗力下降。还可能发生头痛、腰疼、高血压、哮喘、过敏、体重增加以及肠胃问题。人际冲突,交际能力受损,社交离群,这些都是患有职业倦怠症的心理治疗师表现出来的常见症状。

在处理职业倦怠方面,作者强调了职业培训和行业监管的职责,同时也建议治疗师进行个人治疗。

这里摘录一部分作者引述的凯利(1973年)在《自杀与精神病学教育》中提出的建议。

他提议:就自杀念头和其他应激反应问题,必须进行及时而清晰的讨论;培训期间,需要定期评估情感状态;参加一个强化个人小组;选择性地分配紧张地临床工作任务;迅速转诊治疗,最好不要给培训生增加经济负担;“预先探讨私人医生地巨大需求和相对独立性”。

在监管的部分,作者鼓励管理部门营造对治疗师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氛围,允许治疗师对自身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同时,鼓励治疗师了解自身工作的倾向,关于这部分,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列出来。

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们(1989年)区分了两个类型的心理治疗师:协助者调整者。协助者聚焦于来访者的幸福感和内在生活,倾向于顿悟和探索,强调与来访者“在一起”。相反,调整者则集中于症状和解决问题,倾向于教育、调整,强调为来访者“做什么”。作者坚持认为,这两种类型都是有效的,只有当心理治疗师过于坚持某一类型,才会出现问题。

国内对心理咨询师行业的口碑并不是统一的,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充满了欺骗和玩弄,有些“咨询师”甚至公然的消费来访者,没有限制的增加频次、充满挑逗的深夜信息、甚至直接的性关系,更不用说难以觉察的权利控制和情感虐待了。当然这些事情也不是只局限在国内,在整个咨询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负面时间始终相伴,而对于打算从事这个行业或者已经工作很久的人而言,适当回顾一下自己内在的动机,或许可以避免我们对他人和自身带来伤害,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面具背后隐藏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