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流程

近期在读明清文人传志,科普了一下古代科学考试知识,搜罗如下,以飨诸友。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明朝进入鼎盛期。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考取秀才成为生员则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即省)举行的地方考试。考试的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使司驻地(即省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因乡试的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又称礼闱。会试举行的时间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考期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会试考中的称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被称为“散馆”。其中,考试合格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因此,在明朝,进士和状元并不是士阶层的最高层次,士的最高层次是翰林。

进士通过朝考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即入阁的储备人才。

翰林本是文章词赋多如森林之意,后来,翰林成了文章和文人之盛的代称,翰林院成为储才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