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与反抗

从去年深秋到今夏,对于短视频的沉迷,已经到了“娱乐至死”的地步。

“至死”不是真的就死了,而是所有的行为无形之中被规训了,变成无意识的动作和习惯,有事没事刷一刷。朋友说,这是一种“后仰式的泛娱乐”,无需任何思考,躺着,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快乐。

首先,先不以批判的视角看待这个事情。从个人每天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场景来看,更集中在下班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的时候,卸下背包和鞋衣,拿起手机就是一阵无脑的滑动,时不时发出咯咯笑声。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稳定的情绪和压力宣泄的出口,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安全阀”。正是因为这类产品、制度、服务,让人获得了心灵的稳定和安抚。

只是,当每天回家第一件事都变成了这个的时候,到底是人选择了出口,还是出口控制了人?

我想,或多或少都会有,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不做的时候会心痒痒,那证明某种程度上你已经上瘾了,甚至被控制了。上瘾可以感知到,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获得了享受的价值,而被控制可能就不一定会那么清晰地被人们察觉并界定。

有了上瘾和被控制,就会有反思、挣扎、矛盾、反抗、逃避、离开,比如,有些人卸了又装装了又卸,有些人开始控制每天看视频的时长,有些人更换了其他的娱乐方式,有些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自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今的互联网战场,都在争抢用户时间,短视频堪称最牛逼的杀时间利器,每次刷着刷着,一两个小时没了,到最后,时间都被短视频杀了,剩下没多少,于是继续看吧,时间杀没了。最后,时间对于互联网产品也好,还是对于自己,都变成了极其稀缺的东西,焦虑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增加了之后,于是继续刷,毕竟这种快乐躺着就能获得。

循环往复,无限焦虑。

提这个案例,除了表达一个个体事实,也想追寻一个答案,就是产品一直在寻求用户上瘾,但从人性层面来讲,有上瘾必有挣扎和反抗,如何看待这种反抗?有可能出现集体反抗么?在产品领域是否有先例?小咖秀算吗?除了形式主义的防沉迷手段,有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让用户爽的同时又只是刚刚好的地步?

也许,这在商业战场,考虑这些可能过于人道主义了,毕竟能满足人性抓到痛点已经算成功了。可是每一种人性的满足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有上瘾就会有审美疲劳,这个度的把握是事先预埋,还是事后处理,可能是不一样的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瘾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