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例子、有效设计—读《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

    这个月在忙忙碌碌中就过去了,似乎还没来得及好好地读基本书,总是东看看,西翻翻,心也不能静下来,在忙碌的间隙中, 看了很多年很年前出版的《支玉恒 课堂情趣与智慧》,原来这样泛着黄气色的旧书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但是拿在手上细细品来,大师的思想仍然在熠熠发光,大师的方法还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丝毫没有过时,我们细细挖掘其中的宝藏,让它们在我们教育的路上继续闪耀。

一、榜样,是最好的学习资源

  习作教学是难点,习作的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在怎么写的问题上,当然会搭建很多支架讲方法,比如对比学习课文、读课件里的范文,从而总结方法,大多数动作、神态、语言环境等,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问题, 还很方便做笔记,但是学生写起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知道了、明白了可就是用不上,写的时候还是懵懵懂懂,找不到下笔的欲望和方法。

看了支玉恒老师《故事新编》的习作课例,挺有感触的,先让学生说有哪些神话故事,哪咤脑海,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等,学生说一个写一个在黑板上,老师稍作点评和回忆,就这样打开了话题。接下来第二步,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自己示范讲了《嫦娥奔月》新编的故事,讲一个叫嫦娥的小女孩不爱读书爱去玩,跟着猪八戒周游四方玩了个遍,最后要去月亮玩,还不肯回来,猪八戒自己回来了,嫦娥只能自己在月亮上寂寞着过了。接下来是巧妙地探讨这个故事哪些部分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学生听得很起劲,在评价的时候也以例说事,说得出明白了写作方法——有真实合理的部分也有想象的部分,还有道理的揭示。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提醒,不能编写太大的故事如《西游记》,可以改编“三大白骨精”,人物不用太多。

简单的设计,也没有那么多套路,学生就这样爱上了,还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评价的时候是一对一的,有共性的问题时,大家边听边改。比如重点,比如人物语言等,学起来很自然。

如果这个《故事新编》习作是以一整篇作为例子出现的,那么《五年级作文——童年忆趣》就是以导游的角度设计的。老师先问同学们喜欢哪一类文章,老师适当点评。你们喜欢写大事还是小事?引导学生重视小事的价值,接着读文章,在开始之前给学生一点思考:我先不读标题,等我读完后你们给它加一个标题,看你们加得合不合适,读的时候还要问一下问题,看你跟作者想的一样不一样,看你们的说法好还是作者的说法好。”接下来老师开始读关于写自己打瞌睡的例文。游览的地方有一、句子表达:上下眼皮好像两块磁铁,老往一块吸,浑身一点精神都没有。下面还有一句话,你们猜怎么形容的?

生1:无精打采

生2:身体就像在海面上飘着似的

师:浑身一点精神都没有,连脚指头都懒得动一下。你说有精神吗?用的是什么手法?

接下来读的时候让学生留意第几次睡觉。说明她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聚焦“茫然四顾”的意思和用法;通过这个词语体会人物的行为。猜一猜同学们会问她什么问题了?“逮”字用得好不好?改句子、起题目等方式,“游览”了整篇文章,知道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老师一口气读了三篇文章,《与猪打架》强调过程描写,《我家的“生物链”》聚焦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总结出写法:趣从哪里来?一个是你写的事情本身很有趣,二是你能把故事中的人物神态、动作、表情等细致写出来,干巴巴讲一件事,也让你写没有。

习作不外乎“真情”,如何激发创作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心中有欲望,不写不爽,才叫畅快!莫言说,他想写的时候,好像很多士兵从大脑深处不断涌来,我相信这是真的,那是观察与体会的力量,更是点燃的力量。


二、简单,才有力量

  设计并非越复杂越好。简单才有力量。

  《匆匆》就聚焦在如何读好。第一课时,用心灵诵读,播放录音,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加强了示范的朗读,引入竞争,树立典范,推荐朗读。第二课时是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

《一件衬衫》就聚焦在怎么概括主要内容

从衬衫的衫开始。第一课时聚焦这几个问题:

提问一:读课文提问题。

咱们现在在课堂上读课文,与你自己预习读课文有点区别,那就是在课堂上要读出边读边想,读完以后还要说一说,说什么呢?我不提什么问题,就请你随便说,只要跟课文有关系的就行,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谁说的,最好什么是最好呢?那就是语言流畅,内容重要。接下来的环节就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问题,指出谁是主语,列出关键点。当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支老说我用运动衫给康威先生换了一双鞋,康威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了运动衫,这就是全文最重要的地方。

提问二:读段落说感受

哪一段使你有想法就把哪一段读出来,在读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想法也从声音中流露出来。大家把这一段文字读得这么好,我感觉都应该会背了,咱们背一下哪里不会背的就看一眼。

板块二:在了解课文内容并将重要段落背诵的情况下,来到了第二课时。

问题一:背诵,说感受。聚焦抚摸,联系实际理解:你的妈妈给你们买过新鞋,你们拿着鞋用手不停的抚摸过吗?康威老先生不停的抚摸他心里是什么活动呀?心里想的是什么?

问题二:继续学生说,回答,读完有疑问的可以举手。聚焦几个“心疼”来发表提问。

第三板块:自主提问。从而想到了利己和利他的这个观点。

联系实际理解什么是利己——对自己有好处。一个人做事想问题是利己还是利人?这是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崇不崇高,善不善良的最基本的分界线,再联系到了擦鼻涕的纸,随地一丢,这是对自己有好处,可是对别人不好。

最后是真诚的建议:你们提点意见好不好?以后要多读多想练习说话的能力,除去一部分同学,好多同学的心里有话,就是说不出来,你们觉得着急不着急,那老师最后就用一句话说,那以后就要多练习朗读、说话,多思考多想问题。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

基本上没有什么精巧细致的教学步骤,就是引导学生在读和悟结合,进而认识人物体会情感。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读中感悟的培养之上。但是又有方法的教育:概括问题抓住关键点,理解文章联系上下文,比如聚焦几个人的心疼,课文就明朗了。明白道理要联系生活实际。

  仅仅从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不说鼓励学生的方法了。教无定法真诚引导每个孩子去发光,我想这是支老最重要的秘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好例子、有效设计—读《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