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暗河溶洞遍布,为什么还敢把大坝建在宜昌?答案到底是啥

感谢提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暗河是如何形成的,二是三峡大坝是如何选址的。

暗河实际上就是所说的地下河,通过“地下河”的字面意思就能清楚地知道它是在地底下流淌的河流,它的形成同样遵循着“水往低处流”的普遍规律。

我们都知道,径流指的是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等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按照水流流动的方式划分,径流可被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地下河就是地下径流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以后,多余的重力水便开始下渗形成饱水带,继而沿着地下的缝隙由高处向低处流动,由于淋溶、溶蚀等外力作用和重力塌陷、地震等内力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类似于河流的地下管道系统,也就是暗河。

而且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土壤等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以及湘西、粤北等有喀斯特地貌(也称石灰岩地貌)分布的区域,由于水流的溶蚀等作用较强,是我国地下河的主要分布区,著名的地下河有连州地下河、梅山龙宫、地苏地下河等,我国乃至世界有名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中国天眼“FAST”),就建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的洼坑中。

从上文分析来看,我国的地下河主要分布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区域,而从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来看,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区较为集中。

众所周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而三峡水库是三峡大坝建成并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后所形成的“高峡平湖”。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形成了一个自三峡大坝逆流而上的约600余公里、宽约1.7公里、总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的巨型人工水库,涉及的范围包括了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市,是世界上最雄伟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的总蓄水量达392亿立方米,比鄱阳湖、洞庭湖等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中的任意一个都要大。

三峡大坝的选址是通过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历时24年的科学论证所选定的,这里不仅河谷开阔,最主要的是这一地带的基岩是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重力坝的优越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如果地基不牢固的话,不说三峡水库强大的水压,就连体积约为1600多万立方米、重约4000千万吨的三峡大坝坝体都不可能承受得住(混凝土按2.5吨每立方米计算)。

虽然三峡大坝坝体所在地基岩属于坚硬的花岗岩,但并不能说整个三峡库区就都是是花岗岩地质,而且事实上万里长江的滔滔巨浪之所以能切穿了巫山并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正是因为纵贯湖北与重庆等省市交界地带的巫山属于石灰岩地质,长江的水流才能对其侵蚀、深切出河谷。

而正因为巫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由于地质环境极为复杂,暗河溶洞遍布,当年在修宜万铁路的时候没少遇到麻烦,最艰难的时候一个月才掘进4米,这也是为什么宜万铁路的平均每公里耗资是青藏铁路的2倍多。

虽然巫山及其附近暗河溶洞较多,但随着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河道水位被抬升,库区内的许多溶洞被淹没,暗河也或被淹没或被倒灌,落差较小,因此减弱了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等作用,而随着水流速度的降低,部分泥沙也不断的在这些地方沉积。

总之,三峡大坝的修建正如瑞士一位著名水电专家所说的一样,它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许多的鱼儿被迫分割不得不“分居”,如果能修建鱼梯就好了。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峡库区暗河溶洞遍布,为什么还敢把大坝建在宜昌?答案到底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