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5

1读《心经》笔记の空与般若

原文:2020.03.29

0128:一切万有,但它本来的样子却是"空相"。空,不是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空,不是没有,而是因为有,而产生的空,比如空杯的空。空是很辩证的东西,杯子明明是空的,也只有是空的,它才能装东西。世间万物万象,都是从”空”里面生长出来的。

空与色,既独立存在,又彼此依存,还相互转化。也就是辩证关系的内容,只是换了个形式表达。

空与色,就是矛盾的综合体,缺一不可。缺啥就不叫矛盾了。矛盾这两种东西,在材料学上,完全能实现融合。比如,最近挺喜欢的河流桌,两种材料融合得毫不违和,兼具审美实用等等。

也有矛盾法则,也遵循独立又依存的相互关系。矛盾的综合体才是至强至刚的。

还有实与不实,等等各种矛盾,甚至对立物,深层次上,其实不矛盾,不对立。矛吧盾吧的真啰嗦,犹记得,物理上说,矛与盾的最终状态,是一个至刚至强的综合体。介符合辩证法,符合科学规律!

不管怎么解释"色",也不管怎么解释"空",最终它们都是一回事,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既然五蕴皆空了,那还有什么是实存的呢?所有的东西,都是受想行识,假合而成的东西。

领会五蕴的含义和意义,是通往般若智慧的第一步。理解,领悟,和实践,知易行难,知行和谐更难。

中论里说,没有恒长不变的本性。也说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本性,都是空幻不实的。

"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话一点不假。不过呢!倒是假传的才能有助于真经的理解实践。真正的真经,却多半是懵逼的。

智慧可见。大智慧不可见。大智慧蕴于实修之中。好比饮酒一般,他的精神内核,不融(溶)于其中,不能领会。

观自在菩萨以观照五蕴为起点,勘破了介一切。勘破的含义应该是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是《心经》的"心"。可以理解为,放下束缚,追求内心。也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吧?!生活中,总有歧路,当不确定的时候,当遵从内心的选择。

自性是空幻的。自,也是空幻的。佛陀的眼里,啥都是空幻的,只有他的义理是实存的,实存的同时,又是空幻的。

观自在菩萨观照五蕴,见自性皆空。介系感性认识的层面的。所以他的意思是,人总要有些精神追求。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精神才能永生。

存在是空幻的,不存在也是空幻的。那么,什么是不空幻的呢?感性的世界,是不空幻的。它以独有的形式在传递。

但非引导虚无主义的认知观,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看清世间万物的微观本质。微观态具有同质性,或者说是微观态具有近质性①。

真实的世界,远不止二元论。是一个无限拆分的微观世界。认知层面的世界,很容易绝对化。绝对化的结果就是容易对未知失去敬畏之心。

可以看出,这套分析工具(五蕴etc…)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宣讲。佛说的论证过程可以叫“慈航”。

于当年的佛陀而言,"蕴"是富有创见性的新概念。也能说,如果没有这个概念,其他的无从谈起。他是基本构成。

五蕴就是诸法,诸法无非五蕴。

五蕴的蕴,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五蕴指代了世界的基本构成,介基本构成,是认知层面的基本构成。

作为一种基本结构,它是用来探索未知的。是理想化的,认知界面的存在,而非实质的存在。是方法论,是理论世界,仅仅为存在而存在。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应的局限。

一花一世界,它开始了认识其他世界的法门。只是,这"一朵花的世界",冇得到多学科.全方位的支撑。

①终极的真相就是没真相,一切归于虚无。都是具有同质性的超微观结构。有个话就是说“微观态具有同质性”的。不过,说成“近质性”更严谨。一是,认知不能精细拆分到完全同的程度。二是,100%完全的东西也不存在。如果有完全意义上的同质性,那么理解成近质性的特殊形式就可以了。

ps:类似词语结构的,我还总结有"近完美"一词,启发于山本耀司"完美是丑陋的"一说。

知丑者近乎于大美!

微观态具有同质性。

微观态具有同质性。

微观态具有同质性。

空,有时也能从"道"的道的角度去理解。所以说,道&佛不分家!所以,有说禅宗就是儒道佛这三者综合体的。

世间种种,无论实存还是觉知,都是由空性中幻化而出的。本质是一回事。

再次说明,微观态具有同质性。

空,不是空间,而是没有空间。是虚无,是没有边界的不是空间的空间。无论色或空,都有差别,有大小。但是,将他们拉伸到一个无穷的状态看,他们就是相等的。所以毛爷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体现了非凡的哲人情怀。

佛典里面的东西,要想表达清楚了,总觉得特别拗口,总要兼顾正反对错,等等这样的矛盾属性。

如何理解,"空"是真实的?是的就是是的,不是的就是不是的。可以理解却无法言说,一旦说了,便是“伪概念”了。

ps:无论色与空,都不能单独存在!可是!莫比乌斯环只有一面哇!

事物有两面性。

事物有两面性。

事物有两面性。

道德经第十二章,也有.有关"空"的阐述。学习传统哲学,接受度应该能高一点。毕竟本土的东西,断层以及隔阂差异少一点。

我传统哲学,有"贵无不贵有"的思想,且,这个有和无,都是有节制的。同样的道理,就看谁,能解释得更清晰透彻了。

道德经中阐述"空",是以轮毂、陶器、房屋,为比拟对象的。譬喻对象的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道德经中的譬喻,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习惯,稍微近点点,介系思维方式问题。用老子的东西,解释佛经,还是挺靠谱的。等心经学习一段时间后,或可以尝试《道德经》一类的汉文化国学经典,再从头重新学习。

别看**寺庙不少,但其文化的发展却不咋的。所以,很多的时候,会与迷信划等号。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空与色的关系到处都是。心经解读的诸法空相,就是认识空的本来内容。佛法的重要就在于空,有是常有的,而空却不常有。空,是个奇妙的zhen'li,奇妙之处,在于它和有的矛盾。

空和有,是无法分开的。所以,也能从"矛盾综合体"这一角度去看。佛说有或无,等等,

不是确定的,而是特定的。

花是色,桌子也是色,灯也是色,什么都是色,都是物质。空,只有一个。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肮脏?什么是脏东西?什么是东西脏?"一水四见",典型的视角问题。而且是不同物种的视角。

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算是个"经典台词"吧。只是其内涵,所知的人不多。总会有那么一位镇定的禅师,不慌不忙地去寻找樱花的心。

佛说,人是从无明来的。无明又是什么呢?佛教,一说是从汉光武的儿子,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的。一说是由魏晋时代传入,直到四百八十寺的纷响!

纷响,分享,分香。这三个居然能连起来。

无明,就是我们不明不白的一个生死,一个流源,一个根本。这一切的一切的混沌。人生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却又是模糊不清的。本来的面目,是不可以用常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的。

入定之后,温度呼吸等身体体征会相对静止。休眠状态。也叫龟息。

上天堂与下地狱,生命的本身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区别的是本质。既然已经入了定,就已经进入了本体,哪里来的生和灭年?

危机边缘,当处变不惊。否则,干掉ziji技几的则是内心的京剧【惊惧】。

再大概说一点般若吧!那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具有凌驾于客观事物以上的认知。

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方法,一个途径,般若正觉的得度,同证究竟涅槃。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正念。什么是正念?粗浅地说,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有般若的人,会对什么东西都看的很平淡。从这一点来看,般若却是渡尽劫波,繁华落尽后才能知了的。

般若有功用吗?显然木有。说有就已落入俗套了。他的特点就是这样,无以名状。

善恶没有显著的区别,重点还是看用在什么地方。

以下空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