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群经济你了解多少?

社群经济是什么?


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

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依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

社群经济有以下五大特征:

1、  情感连接,社群能让一群有共同价值主张、相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关系。

2、  利益驱动,社群本身也是一种组织形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系统内大多数个体需要产出价值,获得收益。

3、  有限范围,社群本质上是小范围内的集中链接。

4、  无线裂变,社群本身有自生长、自复制能力,在某些细分主题之后,将无线裂变成更多主题社群。。

5、  自我进化,良好运营的社群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更迭,不断优化,变得更为聚焦。

社群经济让营销实现虚拟化、精准化、本地化和场景化,变消费者的概念为用户的概念,不断促进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优化、迭代自身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社群经济对粉丝经济、体验经济的深化和延伸,改变单边经济模式为去中心化的多边、无边经营模式,通过紧紧抓住用户的心里体验和情感诉求而维系较强的黏性。社群经济打通、融合线上线下,并为实体企业、商业的互联网转型创造了空间,者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商业渠道成本,创造为可观的效益。

正如小米公司三周年时曾经拍了一部电影,感谢他们最早的100 位铁粉, 如今这100 人的社群已经扩大到百万粉丝群,所以小米把营销的渠道费用全省了下来,没有中间商的小米产品可以创造最大的性价比。十万铁粉帮忙测试产品,百万粉丝帮忙做营销,而小米不用为他们付任何薪水。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无往不利的力量。

再者当阿里巴巴在美国敲响上市钟声之后,一夕之间,阿里巴巴集团的众多员工都身家大涨。而得到回报最多的,除了马云本人,还有与他白手起家的绰号为“十八罗汉”的创业团队。,阿里巴巴不断吸纳为公司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员工进入合伙人团队。从“十八罗汉”到34 位合伙人,建立起同甘共苦的“企业家族”,强有力地扩张着商业帝国版图。

更简单的来说社群经济就是:

喜欢读书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有了读书社群-逻辑思维。

爱好财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有了财经社群-吴晓波财经频道。

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就有了创业社群-众创思维。


这种紧密的“圈子”关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圈子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巨大的社群,但具体的活动大多数还是发生在较小的分支圈子中。另外一类,是小圈子,大约就是几十人。小圈子很多是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也是网上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虚拟社群往往会有一个小圈子的核心,才能运作得非常“热闹”。

  社群思维高于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是构成社群思维的基础。社群经济是人格经济,连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间、消费、精神三者缺一不可。

  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社群为例。罗振宇在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中聚集了大量的粉丝,这是基于微信最成功的社群经济经营者之一,已有345 万订阅用户以及66000 个付费会员,而它的核心却是一个40 人的经营团队,以及通过2000 个微信群连接起来的庞大的社群成员。每个小微信群都有其建立者,以及保持其“热闹”的活跃分子。

  所以可以说,“罗辑思维”是一个以40 人小团队作为圈子核心,连接了2000 个外围节点(也就是2000 个小圈子),形成了一个有66000 会员的社群和345 万人的粉丝群。依照“罗辑思维”核心团队成员和联合创始人李天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描述,这个核心团队有着下面一些运作原则:

  第一,没有上班的起止时间,没有打卡机。

  第二,除了创始人之外,没有层级。

  第三,除了财务部之外,没有部门。

  第四,除了技术部门之外,没有年终奖。

  第五,员工的工作时间全部自我管理。

  第六,有“节操币”制度加强大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第七,“节操币”需要公示,以员工的相互监督为主,在良好文化的引导下,大家不会相互包庇或和稀泥。

  第八,组织上,除了技术团队和财务之外,全都是纵向编队的战斗小组,三人一组,自行发动各种行动。

  社群经济时代需要企业塑造魅力人格体,形成品牌人格的正向能量,当找到一个粉丝、卖更多的产品(既包括实体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给他时,以他为最小圈子的核心点,就会进行圈层化的信息辐射覆盖,并形成主观价值性的主张表达。这不但巩固了企业圈子的魅力人格领袖地位,同时一个个粉丝形成的个体化圈子经过快速交互形成了社群经济体,也构成了企业圈子的外围“护城河”,这才是信息时代营销的思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大型社群有一个最核心的意见领袖的圈子,作为持续人格主张的策源地;同时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人物作为“流动的水”,将大圈子的价值表达通过空间的连接形成信息流动,一个个铁杆粉丝小圈子再持续地加以经营,最终形成有着持续动力推进社群快速迭代的社群经济。


社群商业价值变现的基本逻辑

从书中的“圈子”理解理解社群经济变现的逻辑,社群经济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首先必须解决社群的存无问题。首先保证拥有一个社群,一个垂直细分的、具备核心领袖圈子、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组织,

  这样的一个社群中,能够找到潜在的运营对象,或者说未来商业运营的潜在用户,并且能够实现一定的商业闭环。

  例如一个拥有10万人规模的社群(诸如上百个的微信群组成的一个简易的社群,社群诞生后一般是依托社会通用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工具进行关系维护和互动,诸如QQ、微信等都是主要工具,而QQ群和微信群又是主要的互动载体)。

  此社群内一定拥有诸多的潜在消费者,以及闻风而来的诸多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在一个简易的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人群,已经能够借助微信群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交功能,进行供求信息的提供和供给,并且进行各种线上或者线下的勾兑,最终创造价值。

  如此一来,这样的一个社群就具备了可以进行商业运营的初步条件,此时,有必要研发或者借助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分散在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用户需求和商业闭环过程在一个线上平台上实现。如果这个社群中的用户需求集中体现在标准化的商品消费需求,则一个微店系统就可以实现此功能。如果拥有不止是直接电商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发布交互需求,则需要一个社区产品连带一个可以进行电商交易的微店系统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商业闭环的再次上线过程。

  无论需求的技术产品形态如何,最终要实现的都是对接社群组织内部人和服务的连接需求,形成以社群为支撑、技术工具为手段,才能连接社群内比较集中的需求和服务提供商,并实现需求和服务配对的过程。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社群运营平台就搭建完成,并且实现了基本的交易。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社群运营的更大价值,必须通过扩大工具平台的供给双方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品类来实现更大商业价值的挖掘,包括对服务自有社群的工具平台向服务同类或者更为广泛的人群需求的扩大。真正对外开放,实现工具平台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服务交易平台的升级。

由此看来未来社群经济不可小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社群经济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