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现在虚假信息真的太多了。

我是一个着迷于产品和运营的技术人,乐于跨界的终身学习者。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跨界架构师」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我的第「128」篇原创敬上


这次的春节情况特殊,疫情席卷了几乎整个中国。网络上关于疫情的官方消息、小道消息是层出不穷。

然而这些消息带给我们大多数人的可能只有情感上的感受,恐惧、惋惜,或是同情。真正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真实性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信息背后的真实性,虽然不会被“割韭菜”,但是可能间接地成为了有心之人的“肉鸡”,为舆论的风向推波助澜了一把。


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虽然识别一条信息的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相对而言,如果只需要识别一条信息的真假,就简单很多。

因为还原真相是要找到一条事件链路上所有点的真相。而识别真假只要识别某一个点是假的即可。

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别哪些是假消息的技能。


这其中我认为最优先,也是最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快速判断一条信息是假消息的可能性多大?

建议你从3个维度出发来考虑:所指向事情的普遍性、重要程度与陈述内容的模糊程度。

一条消息是假消息的可能性与这三者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三个指标任何一个上升,是假消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你以后看到那种夸张的或者颠覆你常识的消息,首先就得长个心眼,因为大概率是为了博得你注意力的假消息。

简单一点,你可以直接记住下面这个公式:

所指向事情的普遍性 × 重要程度 × 陈述内容的模糊程度 = 假消息的可能性


那么,具体操作起来有哪些方式方法呢?

我罗列了7点。


/01 看消息出处/

谣言具有煽动性和传播性强的特点。所以,哪怕你身边几乎所有人在转发同一篇文章。但是你还是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消息的原始出处在哪里,包括文章里的主要论据的是出处。

如果出处是一些权威机构,比如新华社、路透社或者某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之类的,那么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反之,越是不知名的小道消息,可信度就越低。


/02 看评论/

有些内容平台的评论,除了官方外是无法删除评论的。在这种文章下面可以翻看一下评论,可能已经有“眼睛雪亮的群众”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内容。

这些被指出的部分可以作为你优先核实的疑点。


/03 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不可信/

不管崇尚大公无私,正义凛然是多么的价值观正确。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逃不开利益的驱使。人性啊,人性。

所以,一个专家不管多么牛。只要是可能的利益相关方,那么从他口中得到的信息需要多打一个问号。而且,专家、大V被收买,这在如今都已经不是件新鲜事了。


/04 分清楚哪些内容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真伪可以用客观标准去验证和衡量。而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事物或者问题所持的看法。

所以,当我们看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观点讲的再怎么正确、有道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就是一场空,还是不可信的。


/05 交叉佐证/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常识是,“不可轻信一家之言”。但是互联网上信息太多了,你看不过来,导致我们的这个常识被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

而「交叉佐证」这个方法最适合用于判断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上。

比如,你可以先将多个信息来源中的主观观点部分剔除,然后再将剩下的客观事实部分进行横向对比,有多方同时提到的情况便有更大概率是事实。

如果是「孤证」,哪怕转发数是1亿次,可信度也很低。


/06 借助搜索引擎/

一段内容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引用的外部内容。比如,数据、故事、名人金句等等。

其实我们可以挑其中的几个关键字去搜索引擎搜一下,看下是不是发生过这件事,信息是否相符?比如时间、地点等。

另外,还有一个小窍门,如果某段内容中引用了某张配图,那么你直接去搜索引擎搜一下图看看,可能你会发现这个图出自一篇毫不相干的文章中。


/07 细节披露越快,越假/

人都有好奇心、有窥私心理。所以,第一个披露细节的一方会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这也是所谓“独家新闻”的价值。

但是在很短时间内爆出细节的信息越不可信。

比如,某事件刚在网上被爆出没多久,就有人来爆料细节了。此人是现场证人?还是别有用心?

关于识别细节信息的真假,最好的办法是“让它飞一会”。先就只看看,不说话,过段时间再通过「交叉作证」的方式下判断。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

其实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信息存在真假,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内容都存在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只是由于传播效率不及网上那么高效,所以有意制造假消息的动力也低。

当然了,如果你能够一直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判断一段内容的真实性就会成为你的一个习惯。

关于批判性思维可以跳转到我之前的文章《「批判性思维」到底是怎么个“批判”法?》看看。


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量相比二十年前多得多。但也正因为这样,浑水摸鱼的假信息才有了发挥的空间。因为我们无暇去辨别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

很多长辈之所以很容易相信谣言,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些信息匮乏的时代。一旦他们获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那可是一种如获至宝的状态。所以,他们对信息的重视和信任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哪怕屡屡收到这样的简单回应:“别信,假的。”

但是,作为看到了这篇文章的你,希望能做一位“眼睛雪亮的群众”。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

    ■ 分享一些提高逻辑能力的心得

    ■ 与其每天重复,不如试着构建「正反馈闭环」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右下角的「爱心」,支持我的创作~

▶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跨界架构师」(ID:Zachary_ZF)。

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深度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哎,现在虚假信息真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