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看了一个多月的小说,开始转战各种育儿书籍。想把之前买的育儿书籍都给看一通。这次看书的策略采取拿到一本书在最短的时间把它看完并快速做笔记。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花了1天多一点的时间看完,由于是中国人写的对于个人来说看这本书的速度还算比较快的。

       首先从全书来说就是一本关于作者育儿点滴的记录,并结合自己在幼儿园工作的一些经验和个人总结的育儿经验的记录。作为中国的一名幼儿教师和后期作为园长能够意味深长写出这样一本书是非常值得膜拜的。现在育儿教育就是缺乏不断去思考教育内涵的老师。市面上更多是强调各种上课技法。

整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理解童心

第一章、二章、三章、六章、七章、八章这几章都在说我们怎样去理解孩子。

       一是从我们怎样去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隐藏的东西。走进孩子心灵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孩子报以敬畏之心,最好不要上来就以教孩子开始。书里提到一句话”成人要为孩子“学”准备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  另外书中还提到家长们的很多育儿问题比如:当孩子受到拒绝、孩子也要要面子、孩子犯错、断奶、孩子胆小。这些问题最核心的点是先去肯定孩子当时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孩子想办法处理问题。每次与孩子遇到冲出时,可以及时将刚才内容记录下来,再事后慢慢反思整个处理的过程。其实对于一个新手家长来说这个方法是非常好的。教育就是需要不断去打量每一个细节,初为父母很多事情不能很快作出恰当回应,但事后的反思就是很重要,这种一次次的反思总会在亲子互动中不断去提高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长。

(书上还有一些具体内容就没有做具体的摘抄,本书知识原理内容不是很多。更多是每个活活的案例,或许当读了很多育儿原理书时,可以随时回到这本书看作者一些处理个案的方法和细节处理)

        二是作为父母怎样提升自我来理解孩子。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从孩子的角度。但整本书每个角落都在透露出父母自我不断成长的重要性。书上提到一段对于好的教养者的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科学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懂得儿童心理,有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端正的品行;并且她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会经常对孩子说”为了你,我付出了、、、、、、”“我牺牲了我的事业、、、、、、”等。”看到这个标准时就足以让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完善自我,不是单纯为了孩子更多是为个人成长。

(书里会具体涉及到父母该如何放下自我的焦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相信孩子;怎样去关注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怎样去理解和改造老人跟你带孩子分歧;等)

二、对孩子有效的引导

第四章、五章主要是讲怎样很好去引导孩子建立规则和好习惯。

       其实这一部分也是让我比较困惑的,自由和规则是怎样去判定。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每一件事儿都是需要一定规则底线在里面,而对于孩子来说设置这个规则是需要我们根据他们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状态去制定。但反思自我在生活中的底线更多是根据情绪来规定。我想面对孩子建立规则前提是要好好管理自我情绪。书里面提到针对孩子的要求“事事要操纵孩子、时时刻刻管着孩子,会让孩子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只要孩子要求的事情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父母就应该是为合理要求,尽管让孩子去做,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需要父母帮助判断。”这就是作为父母要去好好考量自我对孩子要求和孩子自我要求的合理性。这些都要结合孩子自身年龄的发展。

       书中还提到关于让孩子谦让“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面对的问题。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经常都会听到很多家长让孩子谦让的理由是“因为他是哥哥,她是姐姐,她是女孩子,她个子比你小等”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发生冲突,家长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各打三扁担”,然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你是姐姐,让着点弟弟。根本不会询问整个事情经过。当遇到我的东西被抢走或强行要时,怎么都是弟弟赢。现在长大了,感觉那时被不公平待遇的阴影还在似的。比如:今天早上刚拿到婆婆妈从日本跟我带的各种零食,刚进屋就看到弟弟在马上提到我的卧室,自己先看了以后再慢慢的拿到客厅进行分享,先要确定这个零食是我的。(其实心里有一个弱弱的声音是先不要让弟弟看到,但其实早已经想好这零食肯定是每人平均分)有可能让别人看来有一点自私的表现,其实更多是童年生活留下来没进化好的后遗症。经过这事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孩子的教育。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时,我们要强制孩子分享和谦让。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预期要求还被指责为“自私”,他内心是多么委屈。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孩子就真的变得自私无理、胆小怕事或者没有自我主见。

        结尾 ,其实看一本育儿书,不亚于你看一本什么文学作品,它会让你全方位去思考自我,而不仅仅是那些面对孩子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一本书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只是用一篇读书笔记是不能体现的。我更多是把对于我自己来说比较深刻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如果你愿意去了解更多的细节可以翻开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1——《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