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作者: [美] 侯世达 / [美] 丹尼尔·丹尼特

原作名: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ISBN: 9787542670427

内容简介 :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作者简介:

侯世达(Douglas R. Hofstadter,1945— )

计算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哲学家。1965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数学系,1975年取得俄勒冈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起在印第安纳大学计算科学系、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等机构工作,至荣休。2009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哲学会会员。2010年被选为瑞典皇家学院院士。代表作有《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我是个怪圈》等。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1942— )

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塔夫茨大学讲席教授。代表作有《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意识的解释》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人们很少能够在处理现在和将来两者当中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那些以希望和努力生活在将来的人眼睛盯着前面,不耐烦地等待将要发生的事情,仿佛将来的事情才会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  为之泣血了…可能有错字(吧…),但文本内容和附注绝对用心了!职业生涯最推荐工作之一…(另一个forthcoming

#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好看的科幻短篇,科幻迷都应该来看看


贰:

今天没做什么实事,其实这星期也没做什么。到了午夜,实在愧对自己的良心,决定看本书。随手拿来了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本子,突然发现真有意思。这是一本主要关于认识论的趣味哲学书,作者之一,是一个计算机教授,主攻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是一个哲学家。书名叫做《心我论——对自我和灵魂的奇思妙想》。书中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机器人,有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来对它进行控制,那么计算机可以看作这个机器人的内在自我,现在计算机把机器人表示为在一个房间的中央,然后由你来把计算机的内在表象(即心理活动)翻译成中文,那么应该翻成“它站在房间中央”还是“我站在房间中央”?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个提示,当我们在进行自我表述的时候,其实对于“自己”这个概念是不确定,模糊的。你凭什么说你的胳膊是你的?没有了胳膊,你还是你吗?或许还是,那么没有了大脑呢?如果你存在于你的大脑,存在于你的意识,那么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不是自己?

其实这些关于认识论或者说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真的研究起来其实很麻烦也没意思。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干巴巴地用一些心理学术语来概括的话,虽然显得有学问很多,但就变得完全无趣了。这年头无趣的看得太多了,明明能一口大白话讲明白的,偏偏叽里咕噜捣鼓些术语。而且翻译术语的人又都很不本土,所以会把英语里面很肤浅的一个词翻得奇形怪状,令人生畏。我至今没搞明白 Signifier为什么被翻成“能指”,而且这种翻译似乎很受欢迎。就像个人电脑刚普及那会儿,把Menu翻译成“菜单”,这种匪夷所思的硬译似乎具有独特的美感,如果翻译成“指令单”可能就要差很多,没有那么high-tech了。

所以能看到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说着人话把一些复杂的事情形象生动地剖析开来,在这个年头真的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一个优美的例子或比喻有时候抵得上一整套理论。


叁:

  图灵、博尔赫斯、莱姆、候世达、中文屋思想实验…还能指望从一本小册子里得到什么呢?

心智问题和人工智能是如今哲学的热点问题,对于只想一窥山门的普通读者如我来说大部头的著作可能太过艰深,这本薄薄的《心我论》兼顾思考和有趣,无疑是个窥斑全豹的好选择。 

有几篇值得单独一提:

    《计算机与智能》:图灵测试就从这里来,图灵的行文亲切易懂,伟大的思想没有拒人千里。

《蚂蚁赋格曲》:候世达奇书《集异璧》的一小章节选(候世达就是霍夫斯塔得,翻译们真奇葩),让对古典音乐从来不来欣赏的我,认识到这不是兴趣问题,而是水平太低的问题。从赋格曲到数学定理,到禅宗公案,再到心智的本质,作者一概信手拈来,而且用了对话的形式,一点不拖泥带水。

《第七次远足》:莱姆的两篇文章如同童话故事,相较而言这篇更胜一筹,莱姆对自组织和混沌理论从来有着自己的洞见,若说《索拉里斯星》里是以大见小,此文则以小见大。“一旦模拟者完美无缺,假戏就会真做。”谁又敢保证我们没活在一个大玩具盒子里呢?莱姆说了,盒子多大根本不重要。

《心灵、大脑、程序》:“中文屋”的来源,原文的可读性其实不大,逻辑还有点混乱。反倒是后面编者的“反思”很好看。一个由水管组成的“大脑”是活生生的吗?乐器组成的大脑呢?我们的灵魂也不过是跳动的微弱电流,但我们并不因此而不再高尚,反而更有美感了。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作者: [美] 侯世达 / [美] 丹尼尔·丹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