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存疑虑的互联网金融是天使抑或是魔鬼?

首先关于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从2014年之后就不绝于耳,能听到关于特的各种“传说”和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本质区别,在于借用互联网的强大信息,交换功能,让资金的出让者,也就是储蓄者,直接面对资金的使用者,这样互联网金融中就完全不需要传统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苏大强一样疑惑

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有创意,如果真正实现了“脱媒”就等于节约了很多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成本,不仅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还节约了社会资源,这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要知道,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保险,都是从储蓄者或者借款者的收入里分一杯羹。

可是互联网金融真的有这个魔力吗?那这就存在一些疑惑: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无非都是民间金融,只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手段而已,民间借贷业务拥抱互联网以后变成了“p2p",原来的专业保险公司产品,依托一些大型的流量平台进行销售形成了互联网保险,当然随着对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性和投资者市场需求多样性方面的原因,国内互联网化的保险经纪公司也在蠢蠢欲动,发展蓬勃,形成行业里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和趋势,同样,很多传统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也在深耕互联网的销售渠道,既是节省成本的考量,也有抢占年轻客群市场的使然。


图片发自App

可是要知道风险控制才是金融的核心要义,对于民间金融的防范,一直和“防范金融风险”这个义正严辞的高端词汇联系在一起,金融风险当然要认真防范,马虎不得。政府对于传统民间金融一直是严防死守,把控严格,偏偏对互联网金融,如此宽容呢?其实本质并无改变,只是用了互联网的手段,用科技包装已有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实根源是因为政府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推崇。


图片发自App

因为本质依旧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市场需求,还是实现科技金融,技术领先的口号,都是在风险管控方面下功夫,找到合适切入点,支付宝因为电商的崛起找到切入口,实现弯道超车,微信支付更多是依托人人离不开的社交,如果震荡前行的“p2p"纯粹只是想突破管制,在商业逻辑里和运营实践中找不到突破口,淘汰赛只会进行延续下去,小编在实践工作中,对于一些公司数据披露很隐晦的公司总是感觉投资者应该保持谨慎,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只是需要个人依据个人情况的理性选择,毕竟都是次级贷款,面临都是高利息与高违约率之间的博弈。

当然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更广阔的概念不只是单指p2p,还包括互联网形式下的基金,保险,这两方面传统模式都有比较明确管控,和管理细则,产品本身是没有多大的道德风险,更多的是信用和运营的风险,特别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互联好保险为例,为什么近年投诉率较高,产品依旧是那个产品,可是服务却有不到位的服务,只做销售,不做服务,没有保单分析,合同解读,组合方案设计,售中托管服务,售后理赔服务等一系列专业化的服务,单靠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营销话术引导,指望客户自身购买合乎期望的保险产品就是在难为客户了,所以我们需要互联网,更需要不脱离本质的服务,其中也有互联网经纪保险公司用O2O的方式在践行的翘楚,比如泛华金控,我们普罗大众需要的不是所谓的新鲜的概念,需要的是更多的实在服务。

政府的监管当然是在牌照的发放方面做好前期把控,中间做好监管,哪怕出现风险时也有应对措施,所以金融机构牌照成为了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这里是老仲的家庭资产配置课程,希望今天的分享和总结对你有所帮助,祝愿每位朋友都能过上自由而喜悦的人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人心存疑虑的互联网金融是天使抑或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