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读书笔记 3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通过察言观色来知道人们的内心,这是大家通用的方法,内心受到感触而发生波动,声音随着内心变化而发生,内心的情感有强有弱,声音也有高有低。声色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都表现在人的身上,说明声音反映内心,既然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脸上,那么哀乐就能体现在声音中。声音本来就是有哀乐的,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不能用一般人的听力去猜疑钟子期一类人的听力,把古人的记载统统说成是虚妄不实的。

      嵇康回答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伯夷的饥饿,伯奇的悲哀,陈不占的恐惧类似这样形形色色的情态都能够被听出来。这是诡辩,音乐有语言,但是不能有确定性的具体的描写出来,这是音乐语言和文字的差别。之后嵇康又用自然声音和不能掌控的生理现象来诡辩声无哀乐论的观点,自然声音是没有感情的,流泪也是人所不能掌控的,音乐创作是出于人的能动创作,音乐作品也是有个性特征的。后来秦客用葛庐听牛,羊蛇闻啼,师旷校音来反驳嵇康,但是这些都无关于音乐,自偏论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无哀乐论》读书笔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