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海峡对岸:改朝换代

在法兰西,加洛林王朝已是苟延残喘,气数将尽。各地贵族自行其是,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在诸侯当中,诺曼底公国尤其值得一提,因为它对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曼底公国于911年建立,它的创始人是维京人,名叫罗洛(Rollo)。罗洛早年的经历不详,据说在少年时代就成为职业海盗,参加了885年的巴黎之围。之后,他成为了一名海盗首领,专事在法兰西劫掠。他绰号“行者(The Walker)”,因为他身材过于高大,没有马匹能承载他,只能步行。

911年,罗洛率部袭击法兰西中部重镇沙特尔,遭到惨败,陷入包围。法兰西国王查理出人意料地没有下令全歼这批海盗,而是提出和谈。

查理绰号“糊涂王”,但这一次难说他的举动是一时糊涂。他显然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决定收编这群维京人,让他们代为抵御其它的维京海盗。罗洛已人到中年,可以用土地和安稳的生活来打动他,是一个可以收服的合适人选。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签署了《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Treaty of St. Clair-sur-Epte)。罗洛获得横跨塞纳河下游两岸的土地,作为回报,他皈依基督教,守卫封地,与国王永葆和平,并在需要的时候为国王提供军事支援。

罗洛履行了协议。自他之后,塞纳河上再也没有出现维京海盗的船队。在一些贵族反对“糊涂王”查理的内战中,罗洛也尽职地率部与叛军作战。

他给自己起了个法兰西式的名字:罗贝尔,接受了法兰西的语言、文化和制度法律。不到两代人的时间,诺曼底的维京人就彻底法兰西化了。

诺曼底没有成为又一个“丹法区”,这对法兰西而言是件幸事。不过罗洛和他的后代在扩张领土和保持独立性方面丝毫没有让步。罗洛只获得了一小块封地,而且没有爵位。他的孙子“无畏者”理查(Richard the Fearless,942-996年在位)从周边诸侯手中吞并了不少领土,自封公爵,把诺曼底变成公国,成为法兰西屈指可数的贵族和诸侯。

“无畏者”理查还和另一个实力雄厚的大贵族结盟,他就是法兰克公爵兼巴黎伯爵--“伟大的”于格(Hugh the Great)。

于格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因抵抗维京人而战死的“强者”罗贝尔,叔父厄德和父亲罗贝尔都曾被推举为法兰西国王,两兄弟之间是“糊涂王”查理二十余年的统治。923年,父亲罗贝尔战死后,支持者曾推举于格就任国王,但于格坚辞不就,并把自己的姐夫拉乌尔推上王位。

当时的于格大约二十五岁,已经显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头脑和耐心。面对一大群难以驯服的诸侯贵族们,藏身幕后是更好的生存之道。他从此扮演起“国王制造者”的角色。

拉乌尔在936年去世,没有继承人。于格再次放弃当国王的机会,而是把“糊涂王”查理的唯一的儿子路易四世推上王位。

路易当年只有十五六岁。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准确地说是威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的女儿。路易很小的时候,父王查理被废黜,他随母亲回到英格兰避难。他对法兰西几乎一无所知,甚至不怎么会讲法语。他的绰号是“海外归来的(d’Outremer)”。

少年、无知,正好符合于格的需要。于格此时的夫人,又是路易的姨妈,他顺理成章成为路易的监护人。

于格享有“法兰克公爵”的爵位。这个头衔,上一次出现还是在墨洛温王朝的晚期,从赫斯塔尔的丕平传给“锤子”查理,再传给“矮子”丕平。结果,公爵架空了国王,加洛林家族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历史正在重演,加洛林王朝的路易已经感受到了危机。

路易试图从于格手中把权力夺回来。他执政十八年,一直在和于格争斗。为此,他联合了一批贵族,还有东法兰克的国王。但是于格一直占据上风,并且和诺曼底公爵理查结成了联盟。939年,于格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于格。

954年,路易意外从马上摔下,不治而亡。在于格的操纵下,路易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洛泰尔继承王位。

自从凡尔登协议以来,西法兰克,也就是法兰西的国土没有再在国王死后被平分,这更多依靠的是运气,因为几乎每一个加洛林国王在死时都只留下了一个合法继承人。不过这一次,路易留下了不只一个儿子,国土却没有再被分割,是因为国王已经失去了对国土的控制。加洛林王朝已经没有再分割国土的资本,法兰克王室的这项传统终于走到了尽头。

洛泰尔即位两年后,伟大的于格去世。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于格·卡佩(Hugh Capet)只有十五岁,继承了法兰克公爵的头衔和领地。老于格在临死前,指定诺曼底公爵“无畏者”理查作为于格·卡佩的监护人。

“卡佩”其实不并是于格的姓,而是绰号,是“小斗篷”的意思。

国王和公爵的对抗在两个少年之间继续上演。这一次是公爵落了下风。主要的原因,倒不是国王那边变强大了,而是公爵自己这边出了问题。

这就要再说说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关系了。

在查理曼帝国之前,宣誓效忠是确立和维持君臣关系的主要方式。很多贵族都拥有传统领地,效忠国王之后,他们就成为国王的附庸(Vassals),领地也成为王国的一部分。附庸遇到外敌入侵,国王要提供保护。附庸的主要义务,是随同国王打仗。如果仗打赢了,国王不能独享得到的土地和财富,除了自己的一份,其余的要分给有功的贵族们。

在道理上,这和江湖老大带队伍没什么区别。维京海盗对抢来的财物也是这么处理的。

查理曼打下了大片江山,夺取了很多新的领土。这些新领土需要人代为管理,于是就在这些地方任命了许多新的附庸。这些新贵族往往出自老贵族的家族,也要向查理曼效忠。因为有了任命贵族的权力,国王就不再仅是江湖老大,而是成为了家长,控制力更强了。

任命附庸,除了贵族头衔,不管是伯爵、公爵或者侯爵,就同时划给一块领地。领地的大小是决定贵族实力的基础。领地上的物产和收益,平时用来养活贵族和手下人,战时则用于提供士兵、武器和装备。贵族头衔和领地都可以继承,不过要走个程序,经过国王同意。如果贵族叛变了国王,头衔和领地都要被剥夺,前提是叛变贵族被国王这一边打败的话。要是叛变贵族没被打败,国王自然无能为力。说不定叛变贵族来个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国王。

可以说,领地是贵族们的命根子。贵族们为了保住和扩大自己的领地,会采取各种手段。首先是要有继承人,当然最好是儿子,还要是合法婚生的,不然会给国王剥夺继承权留下很多借口(比如萨利克法)。其次是要给自己和继承人找个好亲家,通过联姻扩大领土,或是建立同盟。再有就是武力硬抢了,不过这一招风险太大,搞不好会反蚀一把米。

哪怕国王也不例外,他也要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才能有钱有地向教会进行捐献,养活王室一大群人,给孩子们留下立命的产业。很多国王的后代进入修道院,有些是自己选择,有些完全是被迫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王室领地在继承时被分割。

如果一切在查理曼一朝还能井井有条,过不了两代人,因为联姻、继承,贵族之间的关系就错综复杂起来。查理曼的后人没能再扩张领土,而且越来越平庸,满足不了贵族们占有更多土地的渴望,甚至无力抵御维京人的入侵,渐渐失去了贵族们的支持。

国土不能扩张,贵族之间就开始相互抢夺土地。反正蛋糕就这么大,看谁有本事分得最多。就连国王的领地,也因为其他贵族的抢夺和吞食变得越来越小。“海外归来的”爱德华,自己的领地仅仅限于法兰西北部的几个大的城镇,彼此相距遥远,周围还被一群虎视眈眈的贵族们包围着。

贵族也有自己的附庸,打起仗来才有人为自己卖命。从查理曼开始使用骑兵以来,这种为贵族打仗的附庸开始被称为骑士。骑士需要养马,自备武器和铠甲,还有随从,要花不少的钱,贵族要为附庸于他的骑士提供一块土地作为补偿,用土地上的收益来换取骑士效忠。在这种一级级的附庸关系和封地过程中,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制度--封建制在法兰西最先确立和发展起来。

伟大的于格留给儿子两个贵族头衔,法兰克公爵和巴黎伯爵。法兰克公爵的领地包括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几乎全部土地,但不是于格直接统治,由一批附庸于他的伯爵们治理着。只有巴黎伯爵的领地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

伟大的于格一死,新主年幼,附庸于他的伯爵们于是伺机而动。他们不少改投国王门下,成为国王的附庸,和公爵脱离了关系。其中有一个叫蒂波(Thibaud)的,原来是个子爵,比伯爵低一等,借机自立门户,摇身一变成为布洛瓦(Blois)伯爵。

不仅如此,这些昔日的附庸还反过来侵占旧主直辖的领地。于格·卡佩的巴黎伯爵领地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了巴黎和奥尔良两个城市和周边的地区。

附庸倒戈,领地丧失,于格·卡佩实力大减,无力再与国王抗衡。但洛泰尔没有对他赶尽杀绝,依然把他留在身边使用。两人的母亲是姐妹,多多少少有些亲情。而他们还有一个超重量级的舅舅,在操控和平衡着两人间的关系。

他就是东法兰克国王奥托(Otto)一世,在96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试图恢复查理曼帝国的荣耀,把法兰西,昔日的西法兰克重新纳入统治之下。他是鼓动于格·卡佩的附庸们倒戈的推手,又小心地保护着于格·卡佩,用来制衡国王洛泰尔。

奥托一世死后,他的儿子奥托二世继位。已经成年的洛泰尔不甘心再居于人下,主动向奥托二世发起进攻。法兰西军队先赢后输,洛泰尔被奥托二世率军穷追。关键时刻,于格·卡佩挺身而出,率部解洛泰尔之围。此战令于格·卡佩声名大噪。

但洛泰尔和于格·卡佩依然对立,因为于格·卡佩很快就又和奥托二世串通到一起。他还和教会建立了密切关系。

不同于墨洛温王朝晚期的“懒王”们,洛泰尔在位三十二年,一直力图重振加洛林王室的权威。无奈时移世易,自身实力不济,王国贵族各怀心思,最终还是抱憾而去。986年,洛泰尔暴亡,有人怀疑他是被暗杀的。

洛泰尔的长子路易继位,但仅仅一年,他就在一次狩猎时坠马而亡。他死时二十一岁,没有留下合法的继承人。

987年,法兰西的大贵族们召开了一次会议,主题就是推举下一任国王。出席会议的有哪些人、采用什么方式推举、支持和反对各占多大比例,等等,这些细节都没有可靠的记载。会议结果十分明确,于格·卡佩就任法兰西国王。

加洛林王朝就此终结,法兰西进入卡佩王朝时代。

据说会议首先讨论的是路易的叔叔查理能不能继承王位的问题。但因为查理劣迹太多,被与会者否决。这时兰斯大主教建议由于格·卡佩出任国王,并对于格·卡佩大加赞扬。兰斯大主教是法兰西最具权威的宗教领袖,他的态度对会议结果至关重要。

站在贵族们的立场,于格·卡佩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他的爷爷罗贝尔曾经被推举为国王,也算具有王室血统。他的父亲和他都享有法兰克公爵的头衔,至少在名义上是仅次于国王的二号人物。这两点使他的身份高于其他贵族,无人能与之相比。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格·卡佩此时的领地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实力虚弱,不会对其他贵族构成威胁。

于格·卡佩终于登上法兰西的王位。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

也许是感觉到生命将逝,也许是着眼于王朝延续,于格·卡佩刚刚登基,就急着把自己十五岁的儿子罗贝尔立为共治国王。他为此找了种种理由,终于说服了兰斯大主教,在同一年为罗贝尔加冕。之后两百年,卡佩王朝的国王们都遵循这一先例,在在位时把继承人立为共治国王。

此举保住了卡佩家族的王位继承权,直到卡佩王朝断嗣,没有再通过推举产生国王。再次推举已经是三百多年后。那时法国的贵族们已经早就承认了卡佩家族的正统性,把王室的支系推上王位。直到法国大革命推翻王室,法兰西国王一直是于格·卡佩的后代。今天的西班牙国王,也是于格·卡佩的后人。

保住了王位传承,于格·卡佩和他的后人们就要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领地,以此扩充作为国王的权力了。

法兰西的国王享有一项特权,如果贵族无合法继承人或者贵族被叛有罪,国王可以对他们的领地和财产进行处置。这使得国王有机会用合法的手段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己有。

在中世纪,人的寿命不长,出个意外、生个天花都可能致人死命。再加上贵族们往往要领兵出战,战死早亡都是常见之事。贵族死时没能留下后代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卡佩王室能一脉单传三百多年,实在是运气太好,当属罕见。这也给了王室大把的机会把绝嗣的贵族的领地收入囊中,一步步扩大王室的领地。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没有风险,对于在初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卡佩王室,是最好的选择。

于格·卡佩在996去世,他的儿子罗贝尔继承王位。罗贝尔对教会给予特别的关照,赢得了“虔诚者”的美名,在位三十五年,于1031年去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10)